37 賞析《木蘭詩》

賞析《木蘭詩》

建議讓中小學生背誦《木蘭詩》,又作了註釋,現在來分析一些值得欣賞之處。

「唧唧」為甚麼解作嘆息聲比織布聲好呢?這是倒懸疑的寫法,更引起讀者的興趣。她本來在織布,織布聲停了很平常,但卻傳來嘆息聲,為甚麼呢?是否有「所思」「所憶」呢?這樣,進一步引出父母的關懷,追問「何所思」「何所憶」?假如解作織布聲,便與下文脫節,而且沒有跌宕,太平淡了。

「思」和「憶」,為甚麼解作男女相戀之情,而不是一般思念和憶想呢?舊詩詞中,「思」與「憶」,大多指兩性的懷念。木蘭是青春少女,父母很容易想到,她是否因懷春而嘆息?絕不會想到,她是看見了「軍帖」「軍書」。這又是一個懸疑,促使讀者讀下去。

詩中有好幾處,以疊句排句去反覆唱,如入伍前購備出征行裝,在黃河邊和黑山頭懷念父母,戰後回家父母、姊弟、自己的舉止。為甚麼呢?這固然是一種民歌風格,同時,也著重刻劃了:木蘭出征的毅然,忠孝矛盾中的柔情,家人見她回來的歡欣,她的女兒心態未改。相反的,對她如何英勇作戰,只用一句「策勳十二轉」,完全概括了。

與上述的反覆唱對比,對她的征戰的艱苦,也只說了幾句:「萬里赴戎機……壯士十年歸。」述得很簡略,為甚麼呢?因為不是主題。

木蘭沒有哥哥,卻有姊姊。這姊姊在前文不見,直至最後妹妹戰罷歸來才出現。姊姊比她年長,卻沒有代父出征的勇氣,這更顯出木蘭的忠孝。

「出門見伙伴,伙伴皆驚惶」,原來伙伴們是送她回家的,由此可見她與戰友們的感情。另一方面,也襯托出,木蘭在行伍中全不露出女兒態,使他們毫不發覺。

最後的一段:「雄兔腳撲朔,雌兔眼迷離……」,千古傳誦,「撲朔迷離」成為典故成語,可謂畫龍點睛。其實,「安能辨我是雄雌」,不是因為「兩兔傍地走」,而是木蘭在征戰中與男性一樣英勇活躍(撲朔),全無妞妮嬌氣(迷離)。一回到家,她又是一個女性了,一個多麼傑出的女性!

二○○七年十二月十八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六)青山不老(2008年7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