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 「白色謊話」?
「白色謊話」?
《蘋果》的李慧玲,(O一年)十月十七日在其專欄《33個政治人物素描》,寫了李柱銘。其中有提及我的一段話:「司徒華面對傳媒有太多白色謊話,但無論多麼美麗的謊言都是謊言,記者不會喜歡。」
謊話,就是騙人的假話。「白色恐怖」,我知道是甚麼;至於「白色謊話」,卻不大了了。但無論紅色、黑色、白色,都是騙人的假話,不是好東西。我怎麼不但「有」,而且「太多」呢?
寧可不說話,也不說違心之言,遑論謊話了,這是我一貫的原則和作風。雖然在傳媒界有不少深交的朋友,但不熱衷見報出鏡,去刻意逢迎取悅,讓記者「喜歡」。實不相瞞,積數十年社會活動經驗,對採訪是有警惕的,說話嚴謹,而且大多簡短,不說不該說的話,但絕無「謊話」。深知記者有「新聞癖」,長着「新聞眼」、「新聞耳」,追求賣點和收視率,我難於投其所好而無視工作的利益。簡短,才能嚴謹,而且「剪」無可「剪」,冀由此免於斷章取義。
十多年前,《鏡報》的一位林姓編輯,要來訪問。我說:可以的,但必須全文刊出,屆時要攜備錄音機。訪問時,他帶了錄音機,我也把一部放在旁邊。結果,這一次刊出的訪問,我是滿意的,沒有像上一次那樣,被取其所需而肢解凌遲了。
民主黨閉門會議的內情,往往外泄見報,雖然不是甚麼機要,但卻很有挑撥離間的殺傷力。某次,在晚上十時許散會前,我說了一句頗有賣點的話,翌晨即見報。這豈只隔牆有耳,簡直彷彿場內設有直線偷聽器。有人想追查原因,我說:不必了,只看看外泄的,對誰有利,對誰不利,便可猜出渠道。這樣的判斷,是基於經驗的。有兩次,我特意說出兩件很有賣點的事,預計會外泄,但卻始終沒有見報,原來因對某些人不利。這與記者無關,只不過涉及傳媒,順便扯上。
李慧玲欣賞李柱銘的「硬頸而原則性強」。其實,很有一些人認為,我也是「硬頸而原則性強」的。只不過這「硬頸」和「原則性」有其特點,減少了提供的賣點,不合某些記者的口味,因而不被「喜歡」而已。
未知是否也會有幸,被這個專欄「素描」一番。倘蒙青睞,尚祈解說何謂「白色謊話」,並於「太多」之中,舉出若干實例來,以開我茅塞,解我困惑。
二OO一年十月二十三日
夜聽春雨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