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12 得到治療的是醫生 (莫樹錦(主診醫生))

12 得到治療的是醫生 (莫樹錦(主診醫生))

特別一天開始了特別一年。

這天,城中名人紛紛致電,有相識的也有素未謀面的,他們都叮囑:「要好好照顧他。」醫生心想:「難道會不好好照顧他嗎?」那天,終於見面,病人身在診所猶如座上客,精神飽滿,俠骨丹風,醫生不禁想起武俠小說的張三豐,又想起南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德拉(Mandela),而在眼前正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司徒華。談了很久,華叔客觀地分析及理解病情,並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案,最終他便說:「我相信你,就按你的意思辦。」那天得到治療的是醫生,而不是華叔。

每天,華叔以輕鬆態度面對病魔,他不懼苦楚,那份與生俱來的勇氣不單讓自己的日子好過,更讓身邊關懷他的人好過。每三星期一次化療,從不嚷辛苦,只會笑著問:「我的癌症指數(CEA)有多少?」見有進步,話題很快便轉到找好東西吃,最熱烈討論的是鰻魚飯和臘腸卷,華叔愛吃,家人卻擔心,醫生當然站在病人那邊。

辛苦的日子,他總是有的。九月份他因嚴重肺炎進院,呼吸困難,血氧下降,死神影子擦肩而過,但華叔不畏不驚,只說:「死我不怕,只是我還有很多事要辦。」接受了幾天抗生素,病情開始穩定,他便嚷著要寫稿。他幾十年來從不脫稿,所以他不會容許病魔改變這習慣。

在冷風中,他的最後一天悄悄來臨了。病情轉壞,癌細胞擴散至右肺,而左胸腔又開始積水。躺臥病榻的日子愈來愈長,威院已成為了他另一個家。他家人時常陪伴在側,戰友、校友和朋友絡繹不絕。他們的目的不止於相聚或道別,而是把民主意念薪火相傳。病魔阻擋不了他的叮囑教誨。就在這融和溫暖的氣氛中,華叔安詳地離開塵世。

因司徒華曾在這黃土地留下血和淚,民主精神會長存香江。

您的教誨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(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1966年畢業生)

我們是六十年代在觀塘「寮」(早期的七層高公屋,現址為翠屏)長大的孩子中幸運的一群。當年司徒華校長親自執教鞭,讓我們能於競爭非常激烈的小學升中試中全數脫穎而出,考獲官立/津貼/補助學位,得到難能可貴的機會,繼續接受中學教育。校長在2004年的詩作《讓我們風雨同路》是這樣描寫他當年的抱負:

在這,興建了最簡陋的徙置大廈,

在這,居住著最基層的一群,

我們要把這一群的下一代,培育起來。

我們辛勤耕耘,以心血去灌溉,

要讓桃李朵朵盛開,年年盛開。

雖然由於各種原因,我們當中有些同學考到中學學位仍未能繼續升學,校長的言傳身教,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。四十五年過去了,我們這班來自基層的同學,際遇不一,但無論現在的處境如何,我們都珍惜每一次和校長一起的聚會。說到小學時令校長、老師哭笑不得的頑皮往事,我們都不期然會心微笑,亦深深慶幸我們的福氣。我們當中,有幾位不單家境貧困,更得不到家人的愛護,在人生路途上欠缺了方向指導,差點誤入歧途。司徒校長本著一日為師、終身為師的精神,在我們畢業後的成長過程中,從不吝嗇對我們的關心、愛護和指導,勸勉我們不要走捷徑,要做一個有用的人。

校長,您的離去令我們失去如此的一位良師,我們感到非常傷心。唯一令我們稍感安慰的是,您對我們的要求,我們做到了。我們當中每一個都能夠做到守法、奉公,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社會作出貢獻。您的多年教誨,使我們終生受益,亦在不同程度上,改變了我們的命運,對此我們衷心感激。希望您安息!

「好多學生,當教佢時候, 我係傾注感情落去, 我關心佢,了解佢, 同時渴望佢成長。」

—司徒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