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風雨聲36_反對輸入外地勞工

第三十六篇 反對輸入外地勞工

編者按:在一九九零年七月四日的立法局會議上,譚耀宗議員提出一項動議如下:「本局關注政府最近放寬輸入勞工的政策。」這是司徒華就該項動議的辯論發言。動議其後得到通過。

主席先生,在本局辯論輸入外地勞工,早就可以預計,支持者的聲音大,反對者的聲音小。這可以說是所謂「歷史的局限性」。但是,幾天前公布的一個調查顯示,香港市民有七成是反對輸入外地勞工的,是一個絕大多數。局內的少數和局外的絕大多數,反映了當前建制的要害。

雖然,當局已於去年決定了輸入外地勞工,但這一次在政策上有重大的改變。數量激增為五倍;輸入技術勞工改為一般勞工;取消了一個機構只限僱用百分之二十。政策的重大改變,已打開了源源不絕大量輸入外地勞工的大門,我可以估計,三數年之內,一萬四千七百的數字,又將會倍增。我們試看現在,不是已經有一些工商界團體,在高聲叫嚷:一萬四千七百之數是遠遠不足的嗎?維護和關心勞工權益的人,不但要反對這一次政策的改變,更要警惕今後源源不絕的大量輸入,作好長期反對的部署。

今天,我不打算去談大量輸入外地勞工,怎樣損害本港勞工的權益,有違共享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則;怎樣造成新的複雜的社會問題,影響了社會服務;怎樣破壞了勞資關係,引起社會不安。我只想說說,這是一個鼠目寸光、飲鴆止渴、損人而終於害己的政策,這是一個不利於整個香港的前景的政策。

一段時期以來,本港勞動力市場出現緊張,有種種的原因。其中的一個重大原因是:從八十年代開始,本港工商界因前景問題而縮減對更新改善生產設備的投資,將從勞力密集向科技密集、資本密集的過渡,大大地拖慢了。大量勞力密集的工業,不是進行改造而過渡,卻不少搬回大陸去,除了不能搬走的,例如建築業和服務性行業。把勞力密集的工業,搬回大陸並非壞事,但留在本港的卻不能不更新改善而向科技密集、資本密集過渡,好使兩地有所分工而互補長短,互利合作。現在,大量輸入外地勞工,將會使香港經濟的轉型過渡,拖得遲滯不前,時日一久,本港和大陸的長短差距逐漸消失,分工合作互利的條件也會逐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競爭,在這個互相競爭中,香港是必然會落敗的。勞動力市場緊張,本來正是促使經濟轉型過渡的好時機,輸入大量外地勞工,白白放過了這個好時機,反而埋下了一個將來爆發的計時炸彈。這樣,是不是不利於香港長遠的繁榮安定呢?

有人極力推動大量輸入外地勞工,卻只強調加強監管。過去,毫無監管;今後,恐怕也不能全面徹底。現在連一些非法勞工都不能阻截,即使拘捕了,也查不出誰是僱主,有一些無良的僱主甚至自己致電報警,使這些非法勞工不能取得薪酬。即使加強了監管,也解決不了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、社會問題等等;多麼嚴格的監督,只能略為減少外地勞工被刻薄對待的嚴重程度而已。加強監督,只不過是一面盾牌。拿起這面盾牌的人,並非真正維護和關心勞工權益的人。

主席先生,我謹此陳辭,反對輸入外地勞工!

十年風雨聲 _ 司徒華一九八五至九五年立法局言論集 民主大學出版社 PAGE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