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了毒箭的人
這故事見諸各佛經,但以《中阿含經》卷六十的《箭喻經》,記載得最詳細。 一個鬘童子(結髮的年輕人),向釋迦牟尼提出十四個問題,這些都是一些似是重要,卻很虛無玄奧的世間大事,並說:「假如答得滿意,便皈依,否則便離去。」佛經稱之為「十四無記」,所謂「無記」,即毫無意義而不應予以解答的。 佛祖對他說:「我從未承諾過你去解說這些問題。你不跟我修道不要緊,恐怕你等不到弄清楚這些問題,便死期已到。」接著,說了一個比喻。 有一人身中毒箭,非常痛苦,危在旦夕。家人為他著急,要去為他找醫生來,療傷解毒。但他卻反對,先要查清楚:請來的醫生姓甚名誰?是高是矮是胖是瘦?膚色是黑是白,抑不黑不白?出身甚麼階級,何種家庭?籍貫在南、在北、在東抑在西?…… 除了醫生要弄清楚,他還要家人告訴他:射中他的弓,是用桑木、柘木,還是牛角製成的?弓弦是牛筋、鹿筋,還是絲製的?弓的顏色是黑、是白、是赤,還是黃?箭杆是竹製抑或木製?箭羽用的是鶴毛,還是雞毛?箭頭的形狀,像矛還是像刀?製這弓和箭的工匠,姓甚名誰?高矮胖瘦怎樣?膚色怎樣?出生於何地?…… 假如解答不了他這些問題,他不准家人去把醫生請來。結果,不難可以想像,這些問題弄不清楚幾個,這人便毒發身亡。 佛祖說,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我們面對的最迫切的最須努力去解決的問題,而不是那些似乎是重要但卻虛無玄奧的所謂世間大事。否則,我們便像這個中了毒箭的人那麼愚蠢,弄不清楚那些問題,便已經死去。 不談哲理,我覺得這個比喻,在生活和工作中很有實踐的參考價值。我就曾遇見過,好些像這個中了毒箭的那麼愚蠢的人。 當發生了急於要解決的問題時,不是立即去直面,去分析、探討、研究、部署應付的種種方法,卻迂闊無邊地,像學者寫論文似的,尋根究柢,廣徵博引,清談一大番。在團體的集體討論中,有一兩個這樣的人,可真麻煩! 我真希望這樣的人,中了毒箭,因為性命要緊,他們大抵不會這樣喜歡清談而麻煩的。 二○○六年五月九日
《三言堂》選輯之六 又綠江南(2009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