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27 「五技而窮」

「五技而窮」
《荀子‧勸學》說:「梧鼠五技而窮。」梧鼠又稱「鼫(音石)鼠」或「五技鼠」,形大如鼠,頭如兔,尾有毛,色青黃,好在田中食粟豆。牠有五種技能,是哪五種呢?為甚麼有五種技能,還說牠「技窮」呢?這在另一篇文章,才說清楚了。
東漢蔡邕的《勸學篇》說:「鼫鼠五能,不成一技。五技者,能飛不能上屋,能緣不能窮木,能泅不能渡,能走不能絕人,能藏不能覆身是也。」「」音「獨」:山中小溪。鼫鼠即梧鼠,會飛,會爬樹,會游泳,會走,會掘地洞。但飛卻飛不上屋頂,爬樹卻爬不上樹端,游泳卻渡不過一條小溪,走卻不及人走得那麼快,掘的地洞卻很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身體掩蓋起來。這樣,正如廣東俗語所說:「周身刀,冇張利」,樣樣都是「半桶水」。
上述的兩篇文章,都是談學習的,我由此想到,最近關於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——「通識教育」。
恕我孤陋寡聞,對「通識教育」的理解很膚淺,姑且以四十年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,也來說說,也許是未能「與時並進」的落伍的意見。「識」是知識,「通」是普通的、一般的、廣泛的。「通識教育」,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掌握得普通的、一般的、廣泛的知識。這當然是好事。記不清是不是胡適,說過這樣的話:為學有如金字塔,在下的基礎要廣大堅固,在上的頂端要尖細高聳(大意)。沒有這樣的基礎,是不能建立起那樣的頂端的。「通識教育」,就是基礎。
不過,我有點擔心,那「通識教育」,會不會讓學生都成為梧鼠,「五技而窮」呢?那些普通的、一般的、廣泛的知識,都是「半桶水」、「冇張利」的「周身刀」呢?
學生與梧鼠,有人獸之分。梧鼠是獸,牠的「五技」未能進一步發展提高,這是造物主的限制,非其不為而不能也。學生是人,在「通識」的基礎上,完全是能夠再進而有所精有所專而成為有所長的。關鍵在於繼續學習,不斷上進,終身學習。
我個人的體驗是,知識是死的,是會過時的、落伍的、忘記的、失去的,難於持久發生作用。但品德和性格,形成後則恆續地在一生中都發揮力量,不容易改變而失去。勤奮、刻苦、謙虛、向上的品德和性格,能夠使知識更新、增長、不斷豐富、與時並進,畢生受用。
由此來看,「通識教育」的要害,不是知識的獲得而是品德性格的培養。否則,接受了「通識教育」,也會變成「五技而窮」的梧鼠。教育改革還把學生當作白老鼠,更甚於變成梧鼠。
二○○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

《三言堂》選輯之五 俯首甘為(2007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