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 孔子不借雨傘
孔子不借雨傘
《孔子家語‧致思》,記述了孔子一件這樣的小事,但卻可由小見大:「孔子將行,雨而無蓋。門人曰:『商(即子夏,也是孔子的門人)也有之。』孔子曰:『商之為人也,甚吝於財。吾聞與人交,推其長者,違其短者,故能久也。』」
再把上述的原文,以語譯說得詳細一點。一天,孔子將要外出,天下起雨來,但卻沒有傘子。學生們說:「子夏就住在附近,他家裏是有傘子的,去借一把來用罷。」孔子說:「我了解子夏的為人,他是很吝嗇財物的。假如向他借,勉強借出了,心裏仍會捨不得而難受;倘若不借,老師來借傘子也拒絕,這事傳開去,會損害他的名聲。」所以,不去借雨傘,接說:「我知道,君子與人相處交往,應該發揚別人的長處,不去暴露別人的缺點。這樣,友誼才會長久的。」
那由小可見的大,是甚麼呢?
一、孔子對別人的長處和缺點,都很了解,尤其是學生。子夏是他門下傑出的學生,擅文學,專習《詩》,孔門《詩》學便是由他傳下來的。孔子卻也知道他的缺點:「甚吝於財」。但瑕不掩瑜,並沒有因此而鄙屑他,忽視了他的長處。
二、不強人所難。要能夠做到這樣,必須首先易身處境,從他人的角度去想。孔子既然知道子夏「甚吝於財」,但又礙於師徒的情面而不能不借,借出了是勉強而心裏難受的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起碼要易身處境去替他人想,才做得到。
三、愛護他人的名聲。假如子夏真的不肯借出傘子,這事一定會傳開去,名聲一定受損。子夏還有其他的長處,因為這一件小事,損害了名聲,是可惜的;而且,受到了損害,也影響了長處的繼續發揮。當然,「隱惡揚善」,這「惡」是不能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的。
四、重視友誼的長久。「單料銅煲」,算不得是友誼。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感情,要經歷長時間才能培養起來。「人無完人,金無足赤」,在這長時間中,「嚴於律己,寬以待人」,必須忍讓,尤其是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。否則,很快就鬧翻了,何來真正的長久的友誼?
與人共事,尤其是在團體裏工作,更應把共事的人看成朋友,培養起彼此之間的友誼,這樣才能同心同德,合作無間。上述孔子的故事,可以用來反求諸己。
二○○三年二月四日
《三言堂》選輯之四:一枝清采(2005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