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 「不足」與「困」

「不足」與「困」

在九五年立法局選舉中,曾為我助選的一位義工,當時還是一個中學生。其後畢業,升讀教育學院;現在,已是一位小學教師。他囑我為其寫一幅字,予以勉勵。

前文,寫及在葛師受訓的學校生活,提到我投考時入學試的作文題目。這題目是上句,全句是:「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」(《禮記‧學記》)意思是:在學習中,才發現自己的知識不足,激發了不斷去學習的願望;在教導中,才發現教好學生是不容易的事,激發了不斷去改善教導的方法。由這句話想開去,改了一改,寫成一幅小橫披,送給這位年輕的教師:「知不足然後學,知困然後教。」

在教育改革的諮詢期,立法會討論「終身學習」這個方向。我說:單單指出知識日新月異,尤其是科技,不終身學習就趕不上時代,找不到職業而被淘汰,這是不足夠的。難道有了鐵飯碗的職業,就不用終身學習了嗎?教統會提出的文件,沒有深入闡述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,以及怎樣去培養這動力。

以個人的經驗來說,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於「二有」:有趣和有用,覺得有趣或有用的東西,便會主動自動去學。有時未必有用,但有趣,也會去學;有時未必有趣,但有用(並非只對找飯吃有用而言那麼狹隘)而硬頭皮去學,鑽了進去,便漸漸會生出興趣來。我是個趣味主義者,所以很注意怎樣教,才使學生學得有趣。這是題字內容之外的題外話。

謙虛是首要的,也就是「知不足」。「學然後知不足」,「學」是第一步,「知不足」是第二步。假如連第一步也不走,怎會有第二步呢?所以我把這兩步顛倒過來,從不自滿開始。知識浩瀚,而且日新月異,山外還有山,稍擴闊眼界,有點自省精神,便有自知之明,會去不斷學習。

「知困然後教」。這「困」是學生的困難,能夠了解學生的困難,靈活地對症下藥地去教導,才會達到教好的目的。

首先,這困難往往涉及情緒、性格、甚至家庭背景。每一個心靈,都是一扇不同的心扉,要找到適合的鎖匙,才能打開。「知困」就是找鎖匙。其次,每個學習內容和階段,都有其關鍵,有其較難理解、掌握、熟習之處。這就是學生的困難,教師必須心中有數,集中力量去協助克服和及時解決,這樣學生才能學好。

二○○一年十二月十日

《三言堂》選輯之三:滋蘭又樹蕙(2003年7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