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「傻豬」、「肥雞」……
「傻豬」、「肥雞」……
升中試,在每年五月初舉行。試前,拚命「催谷」應試功課;試後,便是教授學生課外知識的最好時機。課本和補充教材都有絕詩,我便在試後上課時,向他們介紹絕詩的格律。
要懂得舊詩詞的格律,須首先能分辨平仄。如果只說,平者是悠長平穩的,仄者是急短低沉的,這樣地抽象,不但小孩子,即使是成人也很難掌握。於是,我自創一個方法去教。
我首先介紹「合晒合尺(音「何奢」)」這句俗語。演奏粵曲,首席樂手先用二胡,拉出「合尺」兩音作為標準,讓其他樂器隨之調整。這兩個音,亦等於簡譜的「5(下有一點)」和「2」,一是陽平,一是陰平,因為聲音悠長平穩,所以用作標準。
接著,我叫全班學生一齊大唱「合尺」、「52」,反覆地大唱「合──尺──」,「5──2」。弄得隔壁上課的老師,走過來看看發生了甚麼事。
再接著,我說:假如一個字,配入第一或第二個音而原來字音不變的,便是陽平或陰平,也就是平聲;若原來字音變了的,便都是仄聲。「傻豬」、「肥雞」、「麻鷹」、「黃貓」、「雄獅」……,學生們先唱一句「合尺」、「52」,再以上述的詞語去配入,讓他們自己去判斷原來的字音是否變了。都是沒有變的,所以這些詞語的第一個字是陽平,第二個字是陰平。用了動物的詞語,我再用荃灣、葵涌、長洲等地名去配入,原來字音也都沒有變。我要把「合尺」、「52」、陽平、陰平的聲調,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中。
試用「老鼠」、「小鹿」、「瘦馬」去配入,字音便變了「勞舒」、「韶碌」、「愁媽」,這些詞語的兩個字,便都是仄聲。「觀塘」、「中環」配入,字音是變了的;但「塘觀」、「環中」配入,卻沒有變。我要他們知道,不是陽平,卻能是陰平,兩者都是平聲。
最後,我叫他們以同學的姓名,一齊去分辨平仄。陳秀芬:「陳親」、「愁修」、「焚芬」;「陳」是陽平,「秀」是仄聲,「芬」是陰平。袁世良、楊志忠、范永萬、李漢全……。
這樣教了一堂,再溫習一堂,學生們都基本上掌握了怎樣去分辨平仄了。張五常在《壹週刊》悼念舒巷城的文章,憶述舒曾速成地教他懂得怎樣去分辨平仄,但卻語焉不詳。可不知那方法與我的是否相似?
二○○○年三月二日
《三言堂》選輯之二:隨風潛入夜(2001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