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庸將手下盡庸兵」
「強將手下無弱兵」,按此邏輯去推論:「弱將手下無強兵」,「庸將手下盡庸兵」。關鍵是「將」,一因其選拔眼光和標準,二因在其領導下能否發揮才能,三更遑論受其熏陶和培養了。來說幾個關於薦賢的故事。
子貢問:誰是有賢德的大臣?孔子說:齊國有鮑叔牙,鄭國有子皮。子貢感到詫異,說:不對,齊國不是有管仲,鄭國不是有子產嗎?孔子說:管仲是鮑叔牙推薦的,子產是子皮推薦的。子貢繼續追問:那麼,推薦有賢德的人,是比有賢德的人更賢德了?孔子答道:認識有賢德的人,是很明智的;推薦有賢德的人,是很仁愛的;引進有賢德的人,是很正義的。有了這三種美德的人,他的品德還有甚麼需要增添的呢?這故事見《韓詩外傳》。
子路問:怎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呢?孔子說:在於尊重賢能的人,鄙視不賢能的人。子路說:晉國的范氏和中行氏,雖然都曾經尊重賢能的人,並鄙視不賢能的人,可是卻滅亡了,原因是甚麼?孔子說:范氏和中行氏,雖然尊重賢能的人,卻不能任用他們;雖然鄙視不賢能的人,卻不能拒斥他們。這樣,賢能的人知道不能被任用而怨恨,不賢能的人知道被鄙視而仇視。賢能的人怨恨,不賢能的人仇視,怨和仇都一起來了,范氏和中行氏儘管不願滅亡,能夠辦得到嗎?這故事見《說苑‧尊賢》。
管仲患了重病。齊桓公前去問候,問道:假如你捨棄我而去,豎刁可以讓他參與政事嗎?管仲答道:不行!他為了接近國君,不惜傷害自己的生殖機能而去做太監,對自己尚且這樣殘酷,將來對國君又會怎麼樣呢?桓公又問:那麼,易牙可以嗎?管仲答道:易牙將自己的兒子肢解了,烹調了給國君吃,對自己的兒子尚且這樣殘酷,將來對國君又會怎樣呢?如果重用這樣的人,一定會被諸侯譏笑的。桓公死時,豎刁和易牙果然作亂。這故事見《說苑‧權謀》。
王旦病重,宋真宗命其乘轎入宮,問道:你倘有不測,我將重任交給誰?王說:你自己去選擇罷。一再詢問,也不回答。真宗說:張怎樣?曾公亮怎樣?仍是不答,最後才說:愚見莫如寇準。真宗不高興了好一會,說:寇準性格剛強,心胸狹小,還有別人嗎?王答:別的人,我不知道了。說罷,告辭而退。這故事見《宋朝事實》。
有人問及,對推行一年多的高官問責制和最近高官的人事變動,有何意見?我想起了上述的幾個故事。
二○○三年八月十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