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鬥與牛喘
《漢書‧魏相、丙吉傳》(兩人合傳),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。
魏相和丙吉都是漢宣帝的丞相,丙是魏的繼任人,這故事是關於丙的。一天,皇帝出外,丙先行,負責清道戒嚴。來到一處,遇上兩批群眾,不但不迴避,卻在武鬥,死傷者躺滿路上。他走過了,視而不見,不當作一回事,完全沒有查問追究發生了甚麼。隨從的助理官員,覺得很奇怪。
繼續前行,遇上有人趕牛,那隻牛吐着舌頭在喘氣。丙立即停下來,命一個騎着馬的官員,去打探這隻牛走了多少里路?
那助理官員,覺得丙不管大事,只管小事,沒有水平。皇帝快要經過了,要清道戒嚴,那些群眾不迴避而互鬥,這是一個治安問題,怎能不處理呢?但一看見那隻喘氣的牛,卻煞有介事,反而停下來,派人去問個明白,這豈不是只重視牲畜而忽視人嗎?他忍不住,用譏諷的口吻,問丙為甚麼對兩事,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?
丙說:群眾互鬥,有了死傷,這是負責管治京城的官員的事,要由他們去調查、禁止、拘捕。這是他們份內的事,有了分工,我不必去管。年終,我只要看看他們呈交的政績報告,審查他們處理得好不好,然後決定賞罰,便可以了。現在,春天剛來到,正是農忙用牛的季節。假如牛隻走了不遠的路就氣喘,說明天氣反常,熱得太早,這樣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後果。這是一個經濟和民生問題,是關乎全國的,是我的職責,所以不能不去問。
那助理官員聽了,心悅誠服,上了一課似的,讚丙「知大體」。《漢書》的作者班固,還讚丙:「為人深厚,不伐善」;「上寬大,好禮讓」;「是時黜陟(音「卒即」)有序,眾職修理,公卿多稱其位」(那時候,官員的升降合理公平,各部門辦事妥當,主管者大多稱副其職位)。
這故事,對任公職高位者,亦即所謂領導者,很有參考價值。一、「知大體」。一方面要了解全局,另一方面又要掌握關鍵問題,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。十隻指頭,按十隻跳蚤,一隻也捉不了,要一隻一隻去捉,更應考慮先捉哪一隻。二、經濟和民生,是最重要的。老百姓吃不飽的政權,難於穩定。三、有了分工,便各司其職,各有問責。領導者越俎代庖,就像樂隊的指揮放下指揮棒,去打鼓或拉琴。
二○○三年四月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