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29 「異數」不「異」

「異數」不「異」

教協會的三十年,是一個光輝的歷程。從無到有,從小到大,歷來都是教師權益、教育改革、社會公義、民主運動的中流砥柱。「光輝」兩字,不是貿然的。約二十年前,陳漢森兄任理事未久,說過一句話,我一直記得:「教協的成功,是一個異數。」這「異數」是甚麼意思呢?我沒有問,只猜想是指:獨特、不尋常、出人意表、難於想像。其實,個中有「異」,也有不「異」,以切身體會來說一說。

香港的工運史不短,而且轟烈。二二年的海員大罷工和二五年的省港大罷工,癱瘓了香港。但從來沒有獨立的工運,工會不是共產黨、就是國民黨的囊中物,沒有政黨背景的獨立工會難於生存。一、雖有組織工會的自由,但只要有七個人,便可在同一行業或產業中,組織另一工會,同時沒有規定僱員必須參加工會,並准參加多個工會,因此很容易被分化。二、雖有禁止歧視工會的法例,但立法以來,幾十年未執行過一次,僱主可利用種種藉口,打擊工會和工會領袖。三、沒有集體談判權,僱主不承認工會,工會無法定途徑進行勞資談判,維護會員權益。四、獨立工會難與有政黨背景的工會競爭,而且往往被滲透而奪了權。五、由於一直以來,工會都是政黨的工具,又未能維護會員的權益,所以,一般僱員都沒有工會意識,參加工會的不多,工會又只能收很低的會費,因而「貧血」。

以上所說,是「異數」的歷史原因。香港的獨立工運,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才出現。那契機是:一、大陸發生文革,左派工會參與六七暴動,受到打擊,幹部離心,市民唾棄。二、臺灣被逐出聯合國,退守孤島,無心無力支援島外。三、九七問題已浮現,港人關心自己的前途,加強了本地意識和歸屬感,開始醒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維護和爭取權益。這些因素,提供了獨立工會和工運產生和發展的空間。契機加上主觀努力,便使「異數」變為不「異」。

創業維艱。七三年文憑教師薪酬事件的抗爭,非常激烈、尖銳、複雜、艱苦。我們依靠了堅定的團結和精妙的策略,才取得歷史性的勝利,誕生了教協會。守業也非易,不但要守,還要持續發展,不斷壯大,實在比創業更難。當年的八千九百會員,現已增至八萬七百;最初無立錐之地,現已擁有四萬多平方呎港九兩地的自置會所。這是無數工作人員的熱誠、心血和智慧的不「異」的成果!

二○○三年三月三十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