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 三種境界是一個過程

三種境界是一個過程

一位讀者來函,叫我較詳細一點,談談王國維的三種境界。欣然遵命,先來抄錄《人間詞話》中的原文如下:

「古今之成大事業、大學問者,必經過三種之境界:『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』(引自晏殊的《蝶戀花》),此第一境也;『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』(引自柳永的《鳳棲梧》),此第二境也;『眾尋他千百度,回頭驀見(應作「驀然回首」),那人正在(應作「卻在」)燈火闌珊處』(引自辛棄疾的《青玉案‧元夕》)。」

境界之說,是王所獨創,是他評論詞的首要標準,是《人間詞話》的理論核心。認為:「詞以境界為最上,有境界則自成高格,自有名句。」並舉例說:「『紅杏枝頭春意鬧』,著一『鬧』字,而境界全出;『雲破月來花弄影』,著一『弄』字,而境界全出矣。」

我的理解,是作者的感情與景物的描寫、主觀與客觀,完全融合為一,創造出一個言詞之外的獨特的氣氛、畫像、寓意,為前人所未道及,並引起讀者言詞之外的豐富的遐想。王把這詞學評論的境界之說,移來比喻「成大事業、大學問」,所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。所引用的三段詞,與原作原意完全無關,在言詞之外引起了讀者的另外的感情和思考。

「昨夜」,不是現在,而已是一段時間。「西風凋碧樹」,一片蕭殺。「獨上高樓」,孤單寂寞而又站得高。「望盡天涯路」,看得遠,立下長遠的目標。這一境界,就是要耐得住蕭殺寂寞,登高臨遠而有崇高的理想。

「衣帶漸寬終不悔」,一天天消瘦了,卻仍然繼續努力,毫無悔意。「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即使為此而憔悴,心裏也感到值得。要吃得苦。

「眾裏尋他千百度」,經過長時間的追求。「燈火闌珊」,差不多最後的時候了。「驀然回首」,「伊人卻在」,在這時候,才忽然發現一直去追求的東西,達到了目的。

這三種境界,是一個過程。你要經歷了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境界,才能到達第三種境界,亦即「成大事業、大學問」的最後追求。這是王對人生的領悟。

我卻以為,即使經歷了前兩種境界,也未必能到達第三種境界;經歷了前兩種境界的人,有多少能最終「成大事業、大學問」的呢?但卻可以這樣地去理解:「在燈火闌珊處」找到的,倒是自己,自己的人生真諦。「目的是信仰,而不是成功。」

二○○三年三月九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