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二百年前的花市
明天是除夕,年宵市場又將有熱鬧的高潮。從前,只賣年花,故稱花市;後來各種雜物也都賣了,才改為現在的名稱。廣州也有花市的,秦牧的一篇散文曾寫過。至於北方的大城市,如北京、上海等,恐怕沒有,因為仍是嚴寒,沒有多少花可賣。從白居易的詩《買花》,知道約一千二百年前唐代的長安,也有花市,但不是在新年前,而是近暮春。全詩如下:
「帝城春欲暮,喧喧車馬度。共道牡丹時,相隨買花去。貴賤無常價,酬直看花數。灼灼百朵紅,戔戔五束素。上張幄幕庇,旁織巴籬護。水灑復泥封,移來色如故。家家習為俗,人人迷不悟。有一田舍翁,偶來買花處;低頭獨長嘆,此嘆無人諭:『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!』」
白詩有兩特點。一是如他所主張的,「文章合為時而著,詩歌合為事而作」,即針對現實,有所批評諷諭。二是平易通俗,深入淺出。這首《買花》,就具有這兩個特點。
先作註釋。「帝城」:唐朝的京城長安。「喧喧」:喧嘩嘈吵。「酬直」:「直」即值;給與的價錢。「灼灼」:顏色鮮豔。「戔戔」(音煎):眾多。「束」:五匹為一束。「素」:白色綢子。「幄幕」:帳幕。「庇」:遮蔽。「巴籬」:「巴」,即笆;籬笆也。「田舍翁」:老農夫。「諭」:即喻,知道、了解。「中人賦」:中等人家一年繳納的稅。
再作語譯。將是暮春的京城長安,街道上,車馬隆隆,人聲嘈雜,絡繹不絕地經過。是甚麼回事呢?原來是牡丹開了,從遠處運來,人們都在談論而一窩蜂地去買花。價錢怎樣呢?或貴或賤,沒有一定,要看花的朵數。假如你要買一百朵鮮豔如火的紅牡丹,便須付出相當於二十五匹白色綢子的價錢。這些牡丹,上面張着蔭庇的帳幕,旁邊織了保護的籬笆;還不時灑水淋澆,根部封上泥土,所以,即使從遠處運來,顏色仍是原來那麼鮮豔。長安的豪門貴族,每一家人都對牡丹愛得如醉如狂,把買花作為習俗,沒有覺得甚麼不對。一個鄉間的老農夫,偶然來到買花的地方,看見這情景,禁不住低頭長歎:「買一紮深色的牡丹,就要花去我們十戶中等人家,一年繳納給官府的稅啊!」但是,他的歎息又有誰知道、了解呢?
這首詩,從文字到主題,都不艱深而易於明白領略。我以為,小學生也可以一讀,所以,註釋和語譯都稍為詳細。
二○○三年一月三十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