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43 一生的幾個境界

一生的幾個境界

孔子用這幾句話,概述了自己七十三歲的一生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(《論語‧為政》)這是人生成長成熟的過程,經歷了的幾個階段和達到了的幾個境界。這是怎樣的境界,怎樣達到了的呢?

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」:我十五歲,已立志要學好各種知識和本領。父是魯國低級武官,再娶而生孔子。因父母年齡懸殊,且結婚沒有經過必需的禮節,受到歧視。三歲喪父,不知葬在何處。家境貧困和人情冷暖,使他早熟、敏感、小心謹慎、遇事思考,並發憤向上,努力學習去充實自己。

「三十而立」:到了三十歲,說話和做事,都有主意和把握了。十七歲,母死。經過查訪,才知道父的葬地,把父母合葬。十九歲結婚,翌年生下唯一的兒子。由於刻苦學習,漸漸變得博學多能。二十六七歲,做過一兩回小官。管牛羊,養得肥肥大大;做會計,賬目不會出錯。很敬佩鄭國大夫子產,受其政治思想影響。雖然未做過大事,但凡事認真,視野廣闊,已經培養起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。

「四十而不惑」:到了四十歲,掌握了種種知識和經驗,甚麼說話和事物都迷惑不了我。這是成熟的階段,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,頭腦冷靜清醒。這段期間,他開始授徒;拜訪過老子,深受教益;因魯國內亂,去了齊國,會見了齊景公和晏嬰,雖受尊敬,但不被任用。教學相長而知識更豐富,請教前輩而得到啟發,出國外訪而擴闊眼界,仕途碰壁而看透政情,他是這樣走向成熟的。

「五十而知天命」:到了五十歲,知道了成敗是命運(此句解說甚多,取其一)。他回到魯國,魯國仍然混亂,既不被任用,也不願同流合污而從政,大抵已感到政治抱負的幻滅,發出了失望的慨嘆,專心於教育工作。

「六十而耳順」:到了六十歲,聽了甚麼說話,都能分辨真偽是非,不會生氣。這段期間,他在魯國做過中都宰(首都市長)、司空(建設部長)、司寇(司法部長),出使辦過外交,終於被離間而出走,在衛、晉、宋、陳等國流離顛沛。一起一落和流亡的遭遇,鍛煉了判斷力,忍耐的涵養更深厚了。

「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」:到了七十歲,已無拘無束,但任何念頭和舉動都不越出規矩。經過十四年流亡,回到魯國已是六十八歲,晚年集中精力編寫《春秋》。這是一生最終的爐火純青階段,也是祥和、恬靜、已自我完成的境界。

二○○二年九月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