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28 壞事變好事?

壞事變好事?

六八年,首次旅遊臺灣,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,得睹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和顏真卿《祭侄文稿》的真跡,是此行的最大收穫,至今印象難忘。《祭稿》,有人稱之為「天下第二行書」。我自幼臨摹顏體,故對此帖特別感到親切。顏因侄壯烈赴難,悲憤填膺,且思且書,心手兩忘,血淚溢於紙上。《快帖》,與王獻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遠帖》,合稱為書法珍品的「三希」。清乾隆設三希堂,收藏此三帖,並與所收藏的其他名家書法,合輯為《三希堂法帖》。至於「天下第一行書」的《蘭亭序》,流傳的只是臨摹本,其真跡何在呢?

《蘭亭序》是王羲之信手寫出,字體瀟灑流暢,氣象萬千。相傳他後來再重寫多次,都無法寫得那麼好,所以十分珍惜,視為傳家之寶。傳至第七代孫智永和尚,智再傳給弟子辨才和尚,兩人都酷愛書法,是書法名家。

唐太宗李世民也酷愛書法,尤其是王羲之的字。得知辨才藏有《蘭亭序》真跡,多次派人去索取,都被推說不知下落而拒絕了。李再派監察御史蕭翼,扮作書生,去和辨接近。蕭也對書法很有研究,常與辨討論,談得很投機,成為了親密的朋友。一次,蕭故意帶了幾件王的作品,去與辨一同欣賞。辨說:這倒是真跡,但卻比不上找有的一件。蕭問是甚麼帖子,辨神秘地告訴他是《蘭亭序》。蕭故作不信,說該帖久已失蹤。辨不服氣,用梯子爬上臥室樑上,從暗闢的一個小洞中,取出所藏的《蘭亭序》來,給蕭看。蕭仔細看清楚,果然是真跡,納入袖中,隨即取出皇帝的「詔書」,說要拿去觀看。皇帝之命,怎能違抗,且蕭的隨從都是官兵喬裝的,在旁壓陣。《蘭亭序》當然自此有去無回,辨失去了,非常難過,因而成疾,不到一年便病逝。

李得到《蘭亭序》,愛不釋手,命書法名家趙模、馮承素等臨摹數本,分賜給親貴近臣。死時,把這「天下第一行書」,作為陪葬品埋在昭陵。五代時,一個叫做溫韜的將軍,曾盜掘陵墓,但未知是否取去了《蘭亭序》,只一直未見再出現。

古代帝皇常以無數珍寶,尤其是稀世的文物,作為陪葬品,是極其自私的行為。但想一想,這些東西被埋藏而保存地下,可免於歷代的兵燹、人禍或自然災害;比如文革中就毀去不少,自此永遠消失。現在,陪葬品總會有一天被發掘出來,重現人問,這不是壞事變好事嗎?

二○○二年七月二十二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