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 「悅」、「樂」和「不知」

「悅」、「樂」和「不知」

《論語》一開卷,就是這幾句話:「子曰:『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音、義與「悅」相同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音蘊),不亦君子乎?』」楊伯峻的譯文是:「孔子說:『學了,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,不也高興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也快樂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?』」

這幾句,不少人能背誦如流,但有沒有深究過其中的兩個問題呢?(一)「悅」和「樂」有甚麼分別?為甚麼「學而時習之」是「悅」,「有朋自遠方來」是「樂」?(二)「人不知而不慍」,人家不了解的是甚麼?我有以下的體會,確否,有待高明賜教。

「悅」是喜悅,發自內心,藏於內心較多於流露外表,是一種自覺的歡欣。當學得知識或道理時,內心固然是喜悅的;但當把這知識或道理貫徹到實踐中去,又再得到應驗,體會得果然是正確真切的,認識也因而進一步加深了。這樣,一個有所追求的人,總禁不住內心充滿歡欣,他人未必知道、領會或分享。

「樂」是快樂,內心既感覺得,外表也同樣流露出來而明顯地被看得見,內外一致。古代交通和通訊都極不便,朋友能從遠方而來,除舊外,更可切磋琢磨,互勉互勵,是難得的樂事。於聚首中,充滿了內心和外表的歡欣。「樂」較「悅」外露和強烈,兩者屬同類感情,但略有差異。

第二個問題,要再多引《論語》的幾句話:「曾子曰:『吾日三(讀去聲,沙喊切)省(音醒)吾身︱︱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而不習乎?』」楊伯峻的譯文是:「曾子說:『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: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?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?』」這幾句話,與上述孔子的話,是相呼應的,只是排列的先後不同而已。

「學而時習之」與「傳而不習乎」,都是談學習的。「有朋自遠方來」與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」,都是談交友的。那麼,剩下來的「人不知而不慍」與「與人謀而不忠乎」,也是相呼應的兩句話,都是談辦事的。由此亦可知,「不知」是指替別人辦事,雖然已盡心竭力,即使別人不知道、不了解、不欣賞我的盡心竭力,卻問心無愧,因而也不會怨恨不滿。

孔子的話,次序是:學習、交友、辦事,合乎老師的身份。曾子是學生,重貫徹老師的教導,把辦事交友的實踐放在前,也恰當。我常以「人不知而不慍」,與支聯會的朋友互勉互勵。

二○○二年五月十七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