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 「最怕改錯名」

「最怕改錯名」

「一命,二運,三風水,四積陰功,五讀書。」這是一句,評論科舉應試者成敗的俗語。想不到,「不怕生壞命,最怕改錯名」,這另一句俗語,有時也應驗。

明太祖朱元璋,夢見一顆大釘子。翌日,閱卷官把排好名次的試卷,讓他欽點。他看了前面幾份,或嫌年輕,或覺名字不夠好,見後面的一份,考生叫丁顯,龍顏大悅,雖也年輕只有二十八歲,卻立即點為狀元。「丁」者釘也,「顯」者應夢也。

明成祖朱棣年間,主考官初定顧文秸(音皆)為第一,但覺「秸」字不好讀,便改為洪英。又一次,第一是孫曰恭,第二是梁禋(音因),第三是邢寬。主考官一看「曰恭」兩字合起似「暴」字,「禋」字僻,「邢寬」與「刑寬」音形都近,便把邢寬改作狀元。朱棣無異議,接納了這名次。真可謂善測帝心,因為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,以陰謀和武力奪位,對「暴」字敏感,「刑寬」則用刑寬大,有仁慈大度之意。

明孝宗朱祐樘(音堂),閱卷時,看見一名應試者叫朱希周的,即取為第一。明皇室姓朱,「希周」是希望明朝如周朝一樣享國長久,為後世所宗。

明世宗朱厚熜(音總),一看見首名吳情,音如「無情」,就有反感;又想起昨夜,夢中曾聞雷聲,便找出一個叫秦鳴雷的,定為狀元。

清乾隆年屆八十,適逢科試。胡長齡本來排名第十,卻被調作首名,因為「胡」字可比喻外族,正合滿族入關的身份。「胡長齡」可解作「滿族人長壽」,怎不會討這個老人喜歡呢?

慈禧太后對每次殿試送上來的名次,都十分挑剔,使主考官動輒得咎,戰戰兢兢。她七十歲那一年,剛在八國聯軍之後,心情極壞。主考官送上這一年所謂「萬壽科」的名次時,更小心謹慎,找出一個名為王壽彭的列為狀元。這名字有「帝王之壽如七百歲的彭祖」之意,於是順利通過。

清代最後一次科舉,首名原是譚延闓,但怕慈禧聯想起戊戌政變的譚嗣同,便把次名的朱汝珍替上。想不到她仍極不高興,因「珍」字觸及她曾害死的珍妃,而且朱與康有為、梁啟超、孫中山等,同是她極憎恨的廣東人。再看下一名是劉春霖,直隸肅寧人。直隸鄰近北京,「肅寧」就是秩序良好、安定;再加上正發生大旱,而且劉寫得一手她喜歡的字體,於是這原來的探花便躍升為歷史上最後的狀元。

有幾位朋友,曾囑我為其子女取名,我總想起上述的故事,覺得很為難。

二OO二年三月三十日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夜聽春雨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