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 龍肉與豬肉
龍肉與豬肉
再來談蘇東坡。讀經參禪修佛,一方面使他在仕途坎坷中,得到開解、慰藉和寄託,能夠始終瀟灑、豁達和樂觀去面對厄運。另一方面,使他的詩文常帶禪味,不但超然脫俗,而且發人省悟,例如:「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那復計東西」;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;「若言琴上有琴聲,放在匣中何不鳴?若言聲在指頭上,何不於君指上聽?」;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」;「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。人生如夢,一尊還酹江月。」
他愛吃豬肉,據說菜譜中的「東坡肉」是他所創。曾寫了一篇《豬肉頌》:「淨洗鍋,少着水,柴頭罨(音掩,覆蓋也)煙焰不起。待它自熟莫催它,火候足時它自美。黃州好豬肉,價錢如泥土。貴人不肯吃,貧人不解煮。早晨起來打兩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。」
對怎樣讀佛經,他曾發表過很精彩的意見。謫居黃州時,朋友畢仲舉來信,頗自得地大談正在讀佛經。蘇以愛吃豬肉為喻,在回信中說:有人喜歡論佛談禪,自以為已得到其中真諦,卻看不起我的見解,認為太膚淺。我並沒有不高興,對他說:你的佛理好像一個人在高談闊論吃龍肉的好處,我的佛理只是說吃豬肉後的感覺而已。豬當然比不上龍。但龍肉沒有人吃過,怎樣好吃不得而知,實際上比不上我把豬肉吃到口那麼實惠!
他接着說:你讀佛經,是為了成佛嗎?這樣的目的,對我來說是太高遠了。我只以為,學佛或老莊,是要達到「靜而達」的境界。這境界不是我們大多數凡人一下子達到的。「靜」與慵懶神似,「達」與放誕神似,如果做到了神似,便很不錯。
佛理的確使他達到「靜而達」的境界,能在橫逆中處之泰然。他說「靜」、「達」和「慵懶」、「放誕」神似,是帶自謙之意的。他的意見,對學習其他理論,也大有參考的價值:不可好高騖遠和流於高談闊論,須求「實惠」,即對實踐和現實生活有幫助,能解決實施問題。
正是這個畢仲舉,當蘇被貶嶺南時,竟落井下石,奏本要求嚴懲蘇。一個學佛的人卻不向善,乘人之危而出賣朋友。蘇譏諷他讀經,有如奢談龍肉的好吃,可謂知人。我以為,對彷彿真的吃過龍肉大讚好吃的人,該有點警惕。
二OO二年一月六日
夜聽春雨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