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 杜牧能文能武

杜牧能文能武

  這「武」,不是李小龍的功夫,而是深諳軍事。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,與李商隱並稱「小李杜」,被認為是繼盛唐李白、杜甫後,又兩個高峰。他的詩作,以七絕成就最大。鄧小平去世時,江澤民莫名其妙地引用的「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」,就是他的詩句。此外,被傳誦的還有:「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臺煙雨中」;「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於二月花」;「東風不與周郎便,銅雀春深鎖二喬」;「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」;「十年一覺揚州夢,贏得青樓薄倖名」:「江東子弟多才俊,捲土重來未可知」等等。

  《阿房宮賦》,也是他的名作,結尾的兩句,更是千古名句:「秦人不暇自哀,而後人哀之。後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!」

  他留下了四百多首詩,其實遠不止此數。臨終時,叫兒子把全部詩稿拿來,仔細看一遍,認為不滿意的都燒掉。兒子說:這也是你的心血呀!他說:耗盡心血的不一定是好詩,留下來就是護短!

  《十一家注孫子》,杜注是一家,與曹操等並列,可見對軍事極有研究。研究軍事,並非只為了帶兵打仗,他在序言中說:周公、孔子都是文武兼能的大聖人,文人不敢或羞於談兵,是一大失誤;掌握兵權的人多聞博識,具備聖賢質素,才能使國家興盛。

  他不僅研究軍事,還關心政事和民生。他反對興建寺廟浪費資源,而認為應用資源在名勝建立亭子,記錄曾造福百姓的地方官的功績。他實地調查,提出根治「江賊」的建議:武裝巡邏護航;設立官方渡口,禁止私人擺渡,使船隻與駐兵相呼應,「江賊」便斂跡。他還針對與國計民生關係密切的鹽政,提出有效的改善政策。

  他極不得志,政見不被採納,不受重用。也許因此而心灰意冷,未老先衰,不到五十歲便耳聾齒落,氣衰志散,像個七、八十歲的老翁,到五十歲便死了。

  他還是一個書法家。現北京故宮博物館,藏有他的手跡《張好好詩並序》。詩是他所作,字是他所寫;張好好是當時歌妓,此詩敍述了她的身世。行書,共四十六行、三百二十二字,筆勢飛動,雄健渾厚、深得六朝遺意。明人顧復在《平生壯觀》一書,對此帖有這樣的評價:「牧之此詩,紙、墨頗佳,書欲成舞。」中鋒和行氣,也是此帖的特點。

二OO一年十二月十六日

夜聽春雨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