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「黃雀行動」之名
「六四」血腥鎮壓後,大肆搜補民運人士,其中一些得到拯救,逃脫魔掌,流亡海外。「黃雀行動」,就是這拯救工作的代號。我不知道這代號的擬訂者是誰,只覺得他是肚裏有點墨水的。有些人以為,這代號來自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的典故,我卻不以為然,因為兩者的含義,實在風馬牛不相及。
這典故出自《莊子‧山水》:一隻蟬藉着一片樹葉掩護,自以為安全,卻不知道正有一隻螳螂,也藉着樹葉的掩護,在其後要捕捉牠。這隻螳螂看見了食物,忘掉自己的處境,也忽略了在其後,正有一隻黃雀要吃掉牠。其實,黃雀也因而看不見,有一個拿着彈弓的人,正要射殺牠。這典故比喻:一心圖謀侵害他人,卻不知道另外有人正在計算自己,只顧眼前利益而不想到背後的禍患。這樣的含義,怎能與拯救工作相符呢?
我認為,這代號應出自曹植的樂府《野田黃雀行》:「高樹多悲風,海水揚其波。利劍不在掌,結友何須多。不見籬間雀,見鷂自投羅。羅家得雀喜,少年見雀悲。拔劍捎羅網,黃雀得飛飛。飛飛摩蒼天,來下謝少年。」
先來作解釋。首兩句:這是詩的六義「風、雅、頌、賦、比、興」中的「興」,借隱喻烘托全詩,以強風搖撼高樹發出悽聲、海上掀起驚濤駭浪,來形容處境的險惡。「利劍」兩句:手上掌握不到權力,只會連累朋友,又何須結交得多呢?「不見」兩句:「鷂」是猛禽,似鷹而略小;「羅」是羅網;黃雀見了鷂,慌忙逃避而不覺投入羅網。「羅家」:布設羅網的人。「拔劍」兩句:「捎」是挑破;「飛飛」:飛得很高。「摩」:接觸。
三國時:曹丕曹植奪嫡,鬥爭尖銳。曹操臨終說:「……四子:丕、彰、植、熊。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植,為人虛華少誠實,嗜酒放縱,因此不立;次於曹彰,勇而無謀;四子曹熊,多病難保;惟長於曹丕,篤厚恭謹,可繼我業。」(《三國演義》)曹丕即位後,捕殺曹植一黨丁儀等。丕還想加害植,逼其七步成詩,受感動,母卞氐再勸阻,植才被眨而活了下來。此詩也許是此時所作。其實,他並未能「拔劍捎羅網」,救出朋友,所云只是願望而已。詩中的內容,是與「黃雀行動」的拯救工作脗合的。
九三年紀念「六四」,高爾泰、浦小雨伉儷舉行畫展。我寫了《田野黃雀行》義賣,標價五千元,捐給支聯會。一開幕便賣出了,一位朋友遲來,我另寫一幅給他,為支聯會共籌得一萬元。
二OO一年十二月七日
夜聽春雨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