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風幡之爭」看禪宗
這是很有名的「公案」。所謂「公案」,原指官府判決的案例,禪宗借來專指前輩祖師的言行範例,可從中參悟禪的意義。達摩是禪宗的初祖,但發揚光大的卻是六祖慧能。由這與慧能有關的「風幡之爭」,可略窺禪的思維邏輯。
五祖弘忍傳衣缽給慧能後,命他即夜潛逃南下。十六年後,他輾轉來到廣州法性寺(一說制旨寺),聽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。寺裏掛着幡旗,印宗讓人們討論幡動之義。一說:「幡是無情,因風而動。」一說:「風與幡俱無情,如何能動?」一說:「風與蟠有緣,和合而動。」一說:「幡是不動的,風自己動而已。」最後慧能說:「既不是幡動,也不是風動,而是諸位的心在動罷了。」此語一出,驚倒四眾。至此,慧能才表明自己的六祖身份,印宗等人皆投其門下,成為禪宗弟子。
還要補叙慧能出家的經過。他俗姓盧,三歲喪父,家境貧窮,打柴為活。一日送柴到客店,聽見有人在誦讀《金剛經》,聽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當即省悟。回家辭別老母,離開廣東新州,前往湖北黃梅,參見五祖弘忍。弘忍說:「你是嶺南的蠻子,也能作佛?」慧能答:「人有南北,佛性無南北,蠻子之身與佛性有何差別?」弘忍收了他,差到碓房去幹活。八個月後,他作出了「菩提本無樹」的偈語,得弘忍傳授衣缽而成為六祖。
《金剛經》的中心是講「四大皆空」的,認為世界上萬有只是「心」的一念的產物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這一句,意思是拋卻一切執着而不生妄念,便能有清淨無染之心。慧能是文盲,只聽了這一句,便立即領悟佛教的真義,明心見性而成佛,可謂典型的「頓悟」。
回來再說「風幡之爭」。既然世間的一切,都是虛幻的,即不存在的,只因看不透,不認識「四大皆空」,才感覺得。那麼,看透了,既沒有「風」和「風動」,也沒有「幡」和「幡動」;「風」和「風動」、「幡」和「幡動」,都是虛幻的。問題在於看不透,其「心」在「動」;假如其「心」不「動」,便沒有甚麼「風動」、「幡動」或「風蟠有緣和合而動」等了。「所以,慧能否定了「風動」和「幡動」,而說是「心動」。這與使他得到啟發的那一句《金剛經》,是一貫一致的。
禪的思維邏輯,很明顯是主觀唯心主義。我對此毫無褒貶之意。
二OO一年十月二十日
夜聽春雨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