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悲」與「慈悲」
我曾談過,弘一法師的臨終絕筆「悲欣交集」,並以此四字作為第五本結集的書名。幾日前,收到今年(○一年)四月份的《讀書》月刊。先看目錄,內有一篇題為《面對「悲欣」總茫然》的文章,作者是田青。直覺該文會與那臨終絕筆有關,於是立即翻開去讀,好去對比印證一下我的理解。
田青的文章,主旨是說:佛道兩教,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,既深且廣;倘不了解,就難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。他引錄《老照片》第二輯中《死亡的意義》一文,對弘一法師的誤解為例。該文說:「大師出家了,遠離塵世物質外殼的有形的禁錮,卻似乎未能遠離塵世內在情緒的無形追隨。」「憑弘一大師這樣高山仰止般的修行,應該寫下『無悲無欣』一類的絕筆,或者甚麼都不寫,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空白」。並從而斷定弘一法師在「人生根本問題」上「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,至少,是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」。
田解釋說:佛家所說的「悲」,在梵文與「慈悲」是同一字,意思也相同。《大乘義章》說:「悲能拔苦」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大悲拔一切眾生苦」。「拔苦」,是使眾生脫離苦難的意思。大慈大悲者,對眾生苦難感同身受,視之為自己的痛苦,由此而發「普渡眾生」的大願。弘一法師的「悲」,是這樣的「悲」,而非個人感傷之情,或甚麼「塵世內在情緒的無形追隨」。在涅槃之時,仍忘我地以眾生苦難為懷而「悲」,正好反映出已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。
至於「欣」字,田解釋說:佛教認為,生死二字是人生根本問題。勤修「戒、定、慧」,明心見性,擺脫煩惱,了卻生死,超越輪,這樣,在臨終時就能有欣欣然的感受,這也就是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。弘一法師到達了這樣的境界,才在那絕筆中寫出這「欣」字的。
一般人對佛教教義不了解,只顧名思義,或以常人的所謂「悲欣」,去推斷弘一法師的「悲欣交集」絕筆,很容易有種種的誤解。
我不是佛教徒,我的「悲欣」與弘一法師的並不一樣。但我對他的「悲欣」,是理解而景仰的。翻查一下,我曾談過「悲欣交集」的文字,與田的解釋完全一致,尤其是對「悲」字的理解,可算「心有靈犀一點通」。
二○○一年五月十四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六)望斷天涯(2002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