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36 江澤民不懂「平仄」

江澤民不懂「平仄」

集國家主席、黨總書記、軍委會主席三職於一身,權力不可謂不大,但學識不一定與權力成正比的。他不時引用舊詩詞,又不時插科打諢地說幾個外語單字或短句,大抵想表現出並非「略輸文采」、「稍遜風騷」,而且學貫中西。無自知之明,反因而露出了斤,叫人只見其淺薄輕浮。鄧小平逝世時,念了杜牧的《寄揚州韓綽判官》:「青山隱隱水迢迢,秋盡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。」端的莫名其妙,不倫不類。

這次他外訪南美,寫了一首《辛巳春日重訪古巴次韻唐朝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書贈卡斯特羅同志》:「朝辭華夏彩雲間,萬里南美十日還。隔岸風聲狂帶雨,青松傲骨定如山。」這出自其人筆底,就能發現更多。

讀者試把第二句「萬里南美十日還」,讀出聲來,是不是很別扭拗口呢?為甚麼?因為這是「拗句」,即不合平仄的格律。這句本應「仄仄平平仄仄平」,即使「一三五不論」,但「二四六分明」,第四個字一定要平聲,而「美」字卻是仄聲。出現了「拗句」,必須「拗救」,即下文某字的平仄,也故意不按平仄格律,與上文失當的字協調。但江的詩,沒有這樣做,大抵他不知道「美」字是仄聲,這第二句是「拗句」,更不知甚麼是「拗救」。這一句讀起來那麼逆耳,還因為是「孤平」,即除了必須押韻的「還」字外,全句只有一個「南」字是平聲的。

李白的原作,雖然小學生也背得出,但也錄出,好與江作對比:「朝辭白帝彩雲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」

江不是在作詩,只是玩換字遊戲。第一句把「白帝」換了「華夏」;第二句換了「千」、「江陵」和「十」;第三句換得較多,但仍保留了李白原作的「岸」和「聲」兩字。這三句的結構,完全跳不出李白原作的框框,近乎依樣畫葫蘆,換掉了不能不換的幾個字而已。

至於第四句「青松傲骨定如山」,換無可換了,只好去作,於是底子盡見。「青松」歲寒而不凋,比喻了「傲骨」,何須再多用「定如山」來形容呢?而且,以「定如山」來形容「傲骨」不大貼切。再說,解決兩岸問題,關鍵不在「傲骨」。

江身邊總有人略懂舊詩詞的罷?為甚麼不提點一下呢?莫非有意讓他獻醜,或以免犯上?倘真如此,問題就比「平仄」嚴重得多了!

二○○一年四月廿三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六)望斷天涯(2002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