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甚麼這樣改編?
元初紀君祥,據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等,撰雜劇《趙氏孤兒大報仇》。十八世紀中葉,法國的服爾德據此改編為《中國孤兒》。我曾介紹過兩劇的情節,對比一下,服的改編只保留了皇室託孤和忠臣以己子代之的「橋段」,其餘都面目全非,幾乎是改寫。我想了一想,服為甚麼這樣改編呢?
首先是把歷史背景,由春秋改為宋末。春秋太遙遠了,歐人恐怕難有印象。成吉思汗及其子窩闊台、孫忽必烈,率軍橫掃歐亞兩洲,所向披靡;尤其是窩,曾進兵波蘭、匈牙利,入侵歐陸。「黃禍」一詞由是而有。服的年代,只距元(一二七七︱一三六八)約四百年,歐人對成和蒙古兵記憶猶新。改變了歷史背景和以成為主角,能引起觀眾的興趣。
二、原作故事的發展,跨越二十年,人物眾多,有違西方古戲劇的「三一律」。所謂「三一律」,就是時間、地點、動作必須統一,以此突出和集中表現戲劇的衝突矛盾。改編遵循這「三一律」,把故事發展的時間大大縮短,主角也簡化為成和尚德、葉端美夫婦,加強了戲劇性。
三、增設女主角葉端美。在原作,唯一的女角是趙朔之妻晉公主,但在劇的開始,即自縊身亡。改編透過虛構的葉,展開了以愛情為劇的一條主要線索︱︱成與葉的舊愛,葉與尚德的夫妻之愛。這一條線索又與另一條主要線索救孤結合起來,使劇情變得波瀾起伏,更引人入勝。
四、劇中思想感情的衝突矛盾多元化,因而內涵也深刻了。原作只有忠義與邪惡的對立,主題集中於復仇。改編卻成代表了權威、暴力、野蠻;尚代表了儒家倫理的君臣之義;葉則代表了母愛、人性、對愛情的堅貞。這三個人物的衝突矛盾,顯露了這三種思想感情的衝突矛盾,由此表達出的主題,是比原作豐富和深刻得多的。
五、大團圓的結局。尚、葉夫婦和兩個稚子都保全了性命,尚還被封高官厚祿,成也受到感動,幡然省悟而變了一個開明的君主。這不是阿式的強湊的大團圓,而是代表了忠義、母愛、人性、堅貞,戰勝了權威、暴力、野蠻。
服爾德正處西方的啟蒙時期。他的改編反映了這時期的精神,但沒有低貶中國儒家的忠義傳統,並融合兩者。我覺得,他的改編是東西文化融合的典範,使兩者相得益彰。
二○○一年三月三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六)望斷天涯(2002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