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 是「羞」不是「恥」

「羞」不是「恥」

《明報‧三言堂》專欄(○一年)二月十日的《答三位讀者》見報後,收到另三位讀者的來信。他們都說:該文引用的一聯,「人從宋後恥名檜,我到墳前愧姓秦」,上聯的「恥」字應為「羞」字。

第一封信如下:「讀《明報》大文,我記得早年曾讀前人筆記(似是明清雜記之類),寫秦少游謁岳王墓,同行者試秦文才,請作一聯。秦即寫下一聯:『人從宋後羞名檜,我到墳前愧姓秦。』想是文字流傳有異,但『恥』與『愧』似乎不協平仄,或有待先生入結集時考證也。我初春旅遊杭州,到過岳王墓祠,但未見此聯。瑣事瀆聽見宥為幸!」

第二封信如下:「……據弟所知,秦某(似是秦蕙田,但未敢肯定)所作謁岳墓聯,應是『人從宋後羞名檜,我到墓前愧姓秦』。『羞』與『恥』同義,但前者屬平聲,後者屬仄聲,以平聲字與仄聲字『愧』對偶,當然較為諧協。如何,仍請卓奪!」

第三封信較簡略,不引錄了。這三封信的行文字體老練而有造詣,我猜想是教育界的老前輩。他們說得都對,該字應是「羞」而不是「恥」。我當初收到另一位讀者提供此聯時,以為「七言聯」也可與近體詩一樣,「一、三、五」不論,因而沒有深究,其實,那第五字較嚴格,並非可完全不論。

至於第一封信提到的秦少游,是不可能的。雖同是宋人,但他(一○四九︱一一○○)的年代比秦檜(一○九○︱一一五五)早,在生時不能預見「莫須有」的冤獄,更遑論岳王墓了。秦蕙田是清乾隆年間進士,精通經學,我也未能查出是否是他。這段掌故出自何書,聯的作者到底是誰,尚望四方君子賜教!

某晚,教協舉行監事會,周嘉強兄和我早到,閒聊了一會。他說:據記憶,那「恥」字似是「無」字,「無」也是平聲,且用「無」字,減卻「合掌」之味。可能本來是「羞」,但我也認為用「無」較佳。所謂「合掌」,是一聯中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相同,或大體相同,猶如人之兩掌,此乃詩家之大忌,對聯也如此。我還想到,名字是父母給的,父母若有點歷史常識,當不會以「檜」為子女命名,於是便「無名檜」,不用去「羞」。至於姓秦,有如遺傳基因,卻沒有辦法了。的確「人從宋後無名檜」,我想不起宋後有名「檜」的人。

好些讀者讀我這個專欄,很是仔細,且不時指出謬誤,提出批評,這對我是一種鞭策和鼓勵,在此致以衷心感謝!

二○○一年二月廿二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六)望斷天涯(2002年1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