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75 「枳逾淮而為橘」

「枳逾淮而為橘」

原句是「橘逾淮而為枳」,典故出自《晏子春秋》。意思是:良種易地則變為惡劣,橘生於淮南,移植淮北,果子的味道便變壞了。有沒有相反的事例呢?據說:「伍錦」橙是新會橙移植加州而培育出的新品種,保留原來皮薄味甜的特點,果子卻比新會橙大而多汁。我反原句之意而改之,乃深感香港教育制度的弊端。

再來說我的第二個親戚的成長。他是我的表弟,姨丈在三藩市唐人街當僱工,磨豆腐、孵豆芽。五十年代中,姨母帶八九歲的他,從鄉間移居香港。因英文程度趕不上,沒有學校肯讓他插班,結果塞進了我任教的小學。成績始終不好,留級兩次。他不是頑皮懶惰的孩子,我只覺得他在學校,總像一隻白日出洞的慌失失的小老鼠。小學會考當然未獲派升中學位,升到一間私立中學,由於校風不良,大家都擔心他會誤入歧途。幸得只讀了一年,姨丈便把他接到美國去。

斷斷續續地,聽到一些關於他的消息:進了中學,畢業後應徵入伍,當了海軍陸戰隊,曾駐守繩,後派往越南。越戰結束後退伍,姨母在港買了燒豬還神,分送給親友。進入大學,畢業後轉了幾次職,最後在退伍軍人協會擔任調查輔導工作。結了婚,有了孩子,購置了新居,業餘進修,準備考取會計師牌照。

七十年代初,我到三藩市探望他。他彷彿變了另外一個人,自信、開朗、健談。他說:在越南,只留在艦上候命,沒有上岸打過仗,倘戰爭拖下去,難免殺人或被殺。

我向他開玩笑:「你的番話說得很好呀。」他怔了一怔,爆出爽朗的笑聲:「我在這邊沒有留過級,讀書叻過好多鬼仔。」

其後我路過三藩市,大多會與他會晤。兒女升讀大學了,換了更大更美的居所。雖說不上甚麼成就,生活卻是美滿的。他本來不是一隻小老鼠,只不過那時候活在製造小老鼠的教育制度下罷了。這算不算是「枳逾淮而為橘」呢?

香港的教育制度,不是發掘培養一個人的長處優點,而是暴露挑剔其短處弱點,加以挫折打擊,使自愛自信喪失殆盡,進而變為自暴自棄。

二○○○年十二月四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五)悲欣交集(2001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