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 談「知」
談「知」
周作人自號「知堂」,寫了一篇短文《知堂說》。一些論者,認為最能代表他的文風,並譽之為美文。該文如下:
孔子曰,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荀子曰,言而當,知也;默而當,亦知也。此言甚妙,以名吾堂。昔楊伯起不受暮夜贈金,有四知之說,後人欽其高節,以為堂名,由來舊矣。吾堂後起,或當作新四知堂耳。雖然,孔荀二君生於周季,不新矣,且知亦不必以四限之,因截取其半,名曰知堂云爾。
文中提及三個人物。第一個是孔子,他說:懂的便說懂得,不懂的便說不懂得,這才是真正的懂得。強調的是,對知識學問的老實態度。對知識學問,採取這樣的態度,才會虛心而日有長進。
第二個是荀子,他說:在適當的時候,說適當的話,這是一種智慧;在不應該說話的時候,緘默而不說話,這也是一種智慧。強調的是「慎言」。周稱「此言甚妙」,我有同感,尤其是「默而當」。八八年,一位朋友初進立法局,問我有甚麼經驗,我答道:「唔出聲,冇人話你啞!」那意思就是「默而當」。君不見,一些人亂說話,不是自暴其醜其陋嗎?
第三個是楊伯起,即東漢大儒楊震,被曹操殺掉的楊修的祖父。有人暮夜向其贈金行賄,說沒有人會知道。他答道:「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子(你)知」而拒絕。強調的是「慎獨」,要自己對得起自己,問心無愧。
關於「知」,還有其他的名言。例如《老子》的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」。據悉,公務員事務局長王永平,辦公室就掛黃苗子題的這八個子。可不知他做到了多少?
我愛讀周作人的文字,佩服其學問,但卻不恭維其為人和生活作風。他落水做漢奸,研究者作出種種分析。我的看法很簡單,他是「玩『閒』喪志」,捨不得放棄適閒的生活,拒赴國難。舒蕪寫了《未免有情‧周作人生活浪費一例》,查核他二一年九月廿一至二三年四月三十日的日記,家人大小病都請日本醫生到家出診,共五十六次。六○年起,人民文學出版社每月預支四百元譯稿費給他,他還天天喊窮,到處告貸。對失節,從未有過反思內疚。我贈他一個「知」字:「知恥近乎勇」。
二○○○年九月廿三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五)悲欣交集(2001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