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 金手指的聯想

金手指的聯想

這個寓言,諷刺人的貪念無厭。

一個窮人,遇見了一位神仙。神仙憐憫他的貧困,助他變得富有,以手指觸物,物皆變為金的,贈之。但這窮人仍不滿足,神仙問其故。他說:希望能得到神仙的金手指。

這窮人的要求,確實太過份了;但為了「千金散盡還復來」,倒可以理解。我由此聯想開去。

教統會的代表,到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來,闡釋「終身學習,自強不息」的教育改革目標。我指出:只強調科技和種種知識,不斷進步,日新月異,不「終身學習,自強不息」,就會被時代和社會淘汰,這樣太被動了,是不足的。難道沒有被淘汰之虞,就不必再繼續學習了嗎?諮詢文件的要害,是並沒有提到怎樣去培養出動力,「終身學習,自強不息」的動力。程介明在《信報》中說我一語中的。可不知教統會諸公,找到「有的放矢」的「矢」沒有?這「矢」,就是那神仙的金手指。有了這學習的金手指,就能化被動為主動,無懼科技和種種知識的突飛猛進,趕得上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了。

「樂、善、勇、敢」,「樂」字當頭,這位置擺得很對。「樂於學習」,只要培養起學習的樂趣,求知成為了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樂事,即使是苦學也苦中有樂,這樣,你便會時刻學習,直至生命終結。這樣,便能「千金散盡還復來」。

我再聯想到,《莊子‧外物》的「得魚忘筌」、「得意忘言」。「筌」是竹織的捕魚器,俗稱「魚笱」(音狗);捕捉得魚,便可以把「魚笱」忘掉了。這用來比喻「得意忘言」: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意識的,掌握了思想意識就可忘掉了語言。這很有反對教條主義的味道。學習理論,要掌握其解決問題的立場、觀點和方法,而不是背誦其語句,更不是生吞活剝,不顧客觀條件去硬搬。

我又再聯想到:「得意忘言」是對的,但「得魚忘筌」並不很對,而以之比喻「得意忘言」也不很貼切。難道只捕捉得一條魚便可完全滿足了嗎?難道這一條魚,能讓你終身食用嗎?還是要去繼續捕魚的,天天、月月、年年地去捕,讓天天、月月、年年都有魚吃。所以,「筌」是不可丟掉的,即使爛了,也要再去編織一個。

我的聯想,愈去愈遠了。請諒!

二○○○年四月廿五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五)悲欣交集(2001年1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