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1 「樂、善、勇、敢」是「羊頭」?──談《選校指南》公布會考成績
「樂、善、勇、敢」是「羊頭」?
──談《選校指南》公布會考成績
我從事了教育工作,整整四十年。最初的九年,任教於紅磡街坊公立學校,學生絕大部份是九龍黃埔船塢的工人子弟。其後,一直任職為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,校址先在翠屏道徙置區(俗稱雞寮),凡十八年;該校因徙置區重建,遷往順安,又凡十三年:學生全部是香港最基層的勞苦大眾子弟。現在,雖然已退休了七年半,我時刻沒有忘懷教過的學生,在《明報‧三言堂》,總不時寫及他們和我的難忘的往事。他們都成長起來了,他們的下一代,大多比童年的他們幸福,這是整個香港社會的進步。但我相信:他們也會和我,決不會看不見,今天仍有無數的學童,活在與他們童年時近似的境況。
我沒有家室,沒有自己的下一代。但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我把我教過的學生,把今天香港最基層勞苦大眾的子弟,看作是我的子女,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長,關心他們的未來。這種感情,有多少人了解呢?退休後,我已愈來愈少就香港教育發表意見。這次,知道教育署打算在即將印發的《選校指南》中,公布各中學的會考成績,不能不拍案而起,說幾句話!
公布成績與改革理想相悖
首先,我要質詢,教統會的三頭馬車:梁錦松、程介明和戴希立。以你們為首所倡導的教育改革,標榜「樂於學習、善於溝通、勇於承擔、敢於創新」和「終身學習、自強不息」,這是正確的大方向,我衷心極力擁護。香港教育一直以來存在的種種弊端,要害在於以考試為主導的制度和政策。今天,政策尚在討論中,卻忽然提出在《選校指南》中,公布各中學會考成績,再一次在家長、校長、師和學生中,加強早已根深蒂固的以考試為主導的意識。這豈不是與上述的正確的大方向,背道而馳嗎?對以考試為主導的制度和政策,卻未提出任何改革的具體措施,另一方面卻推出南轅北轍的做法,這是甚麼緣故,甚麼道理?莫非所標榜的「樂、善、勇、敢」和「終身學習、自強不息」等等,只是掛出來給人們看的「羊頭」?到底你們想賣的是甚麼?
標籤效應加劇考試主導
其次,我要質詢教育署署長羅范椒芬。你了解不了解:一直以來考試為主導的制度和政策,給香港教育造成多大的扭曲和災害?給家長、校長、教師和學生,帶來多大的壓力和痛苦?給行政管理、教學、學習、學校生活,帶來多大違反教育原則的干擾和變形?一旦《選校指南》公布會考成績,是改善了這些情況,還是促使其變本加厲呢?作為教育署署長,你要放眼全港的家長、校長、教師、學生和學校,不可「以己之心,測人之心」。
要改革教育,必須從實際出發,從既有種種弊端出發,決不可「以感想代替政策」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「一失足成千古恨,回頭已是百年身」,教育是社會的長期大業,走錯了一步,將會遺害無窮。請三思而行!
兩極分化扭曲學校生活
最後,我以至誠,根據過去四十年的經驗,要對家長們,尤其是廣大的最基層的勞苦的家長們,說幾句最衷心的話。在過去和現存的以考試為主導的制度和政策下,從來都是學校選擇學生,而不是家長選擇學校。雖然升中可填報三十個志願,其中有多少個是你們最佳的選擇呢?其中又有多少人得到了理想的選擇呢?在《選校指南》中,公布各中學會考成績,只會造成進入某些中學的競爭更為激烈尖銳,各中學錄取得的學生的差異更大,形成更甚的兩極分化。一些中學收到的學生,是不必教導的;一些中學收取的學生,是難於導的。學校為面對這更激烈尖銳的競爭,教學和學校生活變得更為畸型,你們的子弟也將更畸型地成長。只有改革了以考試為主導的制度和政策,全部或絕大部份的中小學,都能提供良好、健全、正常的教育,都是好學校,這樣,你們全部或絕大部份的選擇,便都是理想而又能夠得到的。
「望梅」豈能「止渴」?渴是要喝水的。「望」中的「梅」,假象而已,那是騙人的話。公布各中學會考成績,只是「望」中的「梅」,尤其是最基層的勞苦的家長們,始終是「止」不了你們的「渴」的。不要上當!
不應只考慮成績優異學生
我的四十年學生涯,經歷了小學會考、升中試和「學能測驗」。我曾多年任教升中班,成績在兩校都好得空前絕後,但並不以此為榮,仍為了教育改革而反對升中試和學能測驗。因為,我深知這樣的考試制度和政策,帶來整個下一代的禍害;因為我並不只看見,我不少的學生進入名校,還看見更多非我所教的和進不了的。
梁錦松、程介明、戴希立諸先生,羅范椒芬教育署署長,家長們:讓我們共同努力,一心一意,義無反顧,去把「樂、善、勇、敢」和「終身學習、自強不息」的教育改革目標,貫徹到底和實現!
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四日《明報‧論壇》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四)去尚纏綿(2000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