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 與「尋墓者」的對話
與「尋墓者」的對話
這「尋墓者」,是指《尋墓者說》一書的作者︱︱藍英年。上月(九九年十二月)三十日,我在《明報‧三言堂》專欄介紹了該書後,一位朋友,傳真給我一篇文章:《關於蘇聯文學與中國的對話》。此文頗長,共十五頁,於國內雜誌《百年潮》分兩期刊出。該雜誌不時刊出精彩文章,我曾想在港訂閱而未果,原因不明。《對話》,就是李輝和藍英年兩人的討論記錄。
對李、藍要略作介紹。李五六年出生,七七年入復旦大學中文系,八二年任職《北京晚報》,八七年調《人民日報》文藝部。他寫了一系列關於中國作家的評述,如瞿秋白、胡風、馮雪峰、丁玲、沈從文、蕭乾等。這些文字,結集為《滄桑看雲》、《文壇悲歌》、《風雨人生》和《往事蒼老》。這幾本文集,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側影,也可以說是中國現代作家的幾頁血淚實錄。
藍三三年出生,比李長一輩;四七年參加革命,五五年畢業人民大學俄語系;其後,曾在北京俄語學院、山東大學外語系、北京師大執教;八九年赴蘇講學兩年;九三年離休。除執外,還是個翻譯家。
李、藍兩人各寫的一系列文章,一關於中國,一關於蘇聯,都是揭露兩個文壇的陰暗面的。有人曾寫文章比較兩人,題為《從李輝到藍英年》,所以他們的對話,很有可讀性。
藍利用在蘇講學的課餘時間,閱讀大量報章,在圖書館搜集了大量資料,又常與同事和學生討論。九四年又專程到海參威,在圖書館了半年。《尋墓者說》的資料,大部份是由此而來的。在他們的對話中,比較了蘇聯和中國的知識份子,這是最觸動我的。
即使在列寧和斯大林時代,蘇聯已出現了潛流文學(地下文學),好些作家冒危險,暗中寫下了不少揭露和批判的文學鉅著。當時無法發表出版,但他們堅信終有一天能與讀者見面。後來,這些作品果然發表出版了。但中國沒有這樣的作家,「傷痕文學」只在文革後才出現。即使法捷耶夫,那麼緊跟斯大林,也認清這暴君的面貌;但中國作家被批鬥,甚至折磨至死,仍迷信而只覺得自己改造得不夠。巴金的《隨想錄》,剖白了這種心態。
為甚麼兩國的知識份子,有此分別呢?很值得深思反省!
二○○○年一月廿三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四)去尚纏綿(2000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