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55 季札掛劍

季札掛劍

這一個歷史故事,你以為如何,我是深有省悟和大有教益的。

春秋時候,吳王壽楚的四子,名叫季札。他奉命出使,拜訪各國諸侯。剛出使時,便北行來到徐國,會晤了徐國國君。徐君很喜歡他佩帶的寶劍,但沒有說出來,而他卻看出了。因為還要繼續到其他的國家去,不能沒有這把寶劍,所以沒有把它贈給徐君。他出使的任務完畢,回國又路經徐國,這時徐君已死。他去到徐君的墳墓,解下寶劍,掛在墓地的樹上。隨從人員說:「徐君已死,這寶劍還贈給誰呢?」季札說:「你們說得不對!當初,我在內心已答應了,把這寶劍贈給他,現在怎能因為他死了,就違背當初心中的承諾!」

首先,我覺得季札善於體察人意,即使徐君沒有說出來,也看出他喜歡自己的寶劍。其次,是樂於成人之美,立意贈劍。最後,也是更重要的,就是忠於承諾,即使這只是在內心所作而沒有說出來的承諾。

一言九鼎,一諾千金。這「言」和「諾」,都是說了出來的,因而有沒有兌現,總有他人知道,起了一定的監察作用。去實踐沒有說出來而只有自己知道的「言」和「諾」,比「九鼎」更重,比「千金」更可貴。這是忠於自己。

儒家修身,強調「慎獨」,出自《中庸》:「故君子慎其獨也。」對「慎獨」的進一步解釋是:「不欺暗室,不愧屋漏。」「暗室」是隱密不為他人所窺見之處。「屋漏」,是屋西北角的小房,設小帳,以防泄漏秘密。總之,「慎獨」就是即使沒有他人的監察,只有自己知道,也不去做欺騙和有愧的事。自己監察自己,自己忠於自己。有所謂,「你知、我知、天知、地知」的「四知」,「慎獨」是只有「自知」的「一知」,顯得更為磊落。

季札可說是「慎獨」的典範,忠於自己的典範!

《史記‧吳太伯世家》,記述季札事頗詳。吳王壽楚的四個兒子,他最賢能和受寵愛,本想傳位給他,但他堅守禮義而不受。長兄繼位,死,傳位次兄,本來打算這樣兄傳弟,一直傳給季札。次兄死,三兄繼位;三兄死,季札仍不肯繼位,逃離;終於由三兄子僚,即位為吳王。

季札還是樂評家,曾在魯聽周樂,作出了很深刻精闢的評論。

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二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四)去尚纏綿(2000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