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 觀音不肯東去

觀音不肯東去

  假如是《讀書》的讀者,大抵對陳四益這位作家不會陌生。該月刊每期的封二,都刊有他和丁聰合作的《新百喻》、《詩畫話》或《唐詩別解》。由他先撰詩文,再由丁作畫去呼應,內容諷喻世態,機趣橫生。現任《瞭望》周刊副總編輯,時有隨筆雜文發表,他的一本結集,名為《亂翻書》。我很喜歡這書名,因為自己也是亂翻書的,可謂「同志」。

  上述書中,有一個小故事《觀音如何不肯東去》,頗有趣,轉述以饗讀者。

  他遊普陀,知道了那裏有一處古蹟,叫做「不肯去觀音院」。其實這只是一個虛名,除了一段傳說,再沒有甚麼留下。傳說是這樣的:

  既是傳說,也就不知是何年代了。一個日本僧人,到中國來求法,歸國時,攜帶了一尊觀音。舟行至普陀,海面突然出現了無數鐵蓮花,阻擋着航道。這個僧人諸多念經、祝禱,仍無效;於是發願:假如觀音是不肯東去的話,就把像留在這裏,建一所觀音院去供養。誓畢,鐵蓮花盡失。於是,普陀山就有了一所「不肯去觀音院」。但這院,現在連遺址也找不到了。

  奇怪的是,佛教本來是從西土傳入中國的,達摩就是禪宗的初祖。達摩既從西來,為甚麼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,卻不肯東去救苦救難呢?陳猜測:那是中國人閉關自固、守土重遷的民族傳統心理的反映。

  他由此想寫一副對聯,記述和解答這個傳說。但只想出了上聯:「佛可西來,觀音如何不肯東去?」他希望下聯,是回答上聯的,但始終擬不出。於是,抄送朋友去徵求。結果,老作家何滿子,一口氣對了以下的六副。

  以觀音對:「身非女子,法相因甚拒作男兒?」以佛對:「世本幻夢,智者乃得獨見真知。」又:「法應入世,和尚怎麼竟要出家?」以道對:「人宜有情,道士那得妄談無為?」以普陀另一名勝「二龜聽法」對:「石向下墜,烏龜詎料偏朝上爬。」泛對:「時方冬至,大地幾時復得春歸?」

  陳最喜歡,「身非女子」和「法應入世」兩聯,但仍以未能回答出觀音不肯東去的原因,不甚愜意。

  我忽發遐想:是否觀音想到,未能制止日後「南京大屠殺」的發生而有愧,不肯東去呢?但卻一時想不出,以此意所擬的下聯。

一九九九年四月七日

胸中海嶽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三) 司徒華

P107-108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