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9 如此這般的《官箴》
如此這般的《官箴》
三月二十二日,在《明報》「副刊」同文石樺的專欄《滴水亨》,《朱鎔基薦「官箴」》一文見報。他說,朱鎔基曾多次以清朝張聰賢的《官箴》,告誡各政府官員:「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。公則民不敢慢,廉則吏不敢欺;公生明,廉生威。」
這一則《官箴》,我在閒書中,也曾讀到,很有一些可作補充的。
嚴格地來說,不可簡單地稱之為「張聰賢的《官箴》」,而卻與官宦世家顏氏祖孫三代,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第一代顏希深,官至貴州巡撫。他在泰安知府任上,於破壁中發現這則《官箴》刻石,移之置於衙署側,奉為座右銘。
第二代顏檢,官至直隸總督。他任浙江巡撫時,將此石刻重摹刊石,嵌於廳壁,以示繼承父志。
第三代顏伯燾,官至閩浙總督。他曾把這《官箴》的拓本,寄給長安縣令張聰賢,張重摹上石。這就是,現在仍於西安碑林可見的《官箴》碑石了;碑上的跋語,記錄了上述顏氏三代與這《官箴》的關係。
祖孫三人,都這麼重視這《官箴》,他們是否都遵照了這幾句去做官呢?第一、二代不詳,但張集馨的《道、咸宦海見聞錄》,則寫到了第三代的顏伯燾。書中說:
在鴉片戰爭中,英艦未至,顏揚言:「一砲即可滅賊」;及至交火,則膽小如鼠,倉皇逃竄,衣物盡失,僅以身免。其後,逢人便說:英夷船堅砲利,斷非我師所能抵禦。
因作戰失利,革職回老家,路經張掌管的汀漳龍道。張記述其場面:「二月杪,縣中接上站差信,預備夫馬供張。至初一日,即有扛夫過境,每日總在六七百名。至初十日,余與英鎮迎至十里東郊,大雨如注。隨帥兵役、抬夫、家屬與馬僕從兒凡三千名。」這樣的排場,不僅勞民傷財,弄得所過之處,雞犬不寧;更可見,他刮了多少民脂民膏。
《官箴》中的「廉」何在!「公」何在!
官腔官話,不可盡信;要聽其言,觀其行。朱鎔基引薦這《官箴》時,是否知道這顏伯燾的「行」呢?
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八日
胸中海嶽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三) 司徒華
P99-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