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 「好奇心」等等
「好奇心」等等
教育目標諮詢文件,從標題《廿一世紀教育藍圖》到內容,都很有點理想主義的色彩。理想主義,並非完全是一個褒詞。有時,是帶有好高騖遠、想入非非、才疏志大、眼高手低、脫離現實、盲動冒險等等的貶義的。更有如柬埔寨狂魔之流,假其名製造出人類的大悲劇――倘只是包裝,災禍更大。
我僅從幾個用語,來談談這個文件。表面上是修辭,實質涉及對教育的了解。關於幼兒教育的目標,該文件這樣說:「有好奇心」;「有冒險精神,勇於面對失敗」。
「好奇心」是中性的,有良性的好奇,也有惡性的好奇。「求知慾」則是正面的,為甚麼不說「求知慾」,而偏偏說「好奇心」呢?假如一個小孩子,好奇心太強,看見甚麼都放進嘴裏嘗一嘗,看見甚麼小孔或縫隙都把手指伸進去,很容易受到傷害。即使是成人,一味好奇,這好奇不受制於是非和道德,輕者會變得「八卦」;重者或會引來很大的禍害。古語不是說:「察見淵魚者不祥」嗎?幼兒無知,因而好奇,應把這無知和好奇加以啟發和引導,走向求知。
幼兒還沒有必要「有冒險精神」的,否則,真的有點「冒險」。「樂於嘗試」已經足夠,倘仍嫌不夠調子高亢,改為「敢於嘗試」便很好的了。「冒險」也是中性的,有應該和值得「冒」的「險」,也有不應該和不值得「冒」的「險」。小孩子還沒有這樣的判斷力,不可貿貿然去培養其「冒險精神」。
幼兒有甚麼「失敗」要「面對」的呢?頂多只是走路跌了一交,迷了路,受老師父母責罵,受同學欺負嘲笑,成績欠佳,失去心愛的玩具或寵物,吃不到心愛的食物……。沒有甚麼「失敗」可言,怎叫他們去面對,更談不到在這方面去教育他們。這是脫離了現實的教育目標。要去「建立自信」,倒不如培養其克服困難的意志,啟發其成功感,尤其是從克服困難而來的成功感,以此為塑造其堅強性格奠下基礎。人是一個矛盾統一體,即使是小孩子,教育的正道是,發展其積極因素,去克服其消極因素。
四十年的教育工作,我只教過小學,對幼兒教育並不十分了解,但也知道;不同年齡的不同學習階段的受教者,都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。無視了,就違背了「因材施教」。看來,草擬文件這幾句的人,並不懂得,卻要把幼兒也教育為「完人」。
一九九九年二月七日
胸中海嶽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三) 司徒華
P65-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