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瑞麟有甚麼「資」?
記憶,頗為奇妙。一些事,你本想牢記,但時日不久,即忘記得一乾二淨,了無印象;另一些事,雖漫不經心,但塵封了悠長歲月,一遇觸發,卻在腦海中清晰地冒出來。
最近,董特首要増設新聞統籌專員一職,屬首長第八級,加上附帶福利,年薪超過三百萬;此建議未獲立法會通過,林瑞麟已被欽點為候任。這是違反一貫既定程序的惡劣先例,帶着很強烈的任人唯親的色彩,傾向危險。在立法會討論此事時,我不知怎的,猛然想起,近半個世紀前,讀過高崗一篇題為《榮譽是屬於誰的》的講話。講話裏,他說及提拔幹部的三個標準:「才、德、資」。
年輕的讀者,也許大多不知道,高崗是何許人了。他是劉志丹的老拍檔,建立了陝北根據地。中共被圍剿,經長征而到了陝北,依靠這根據地,喘過氣來,抗戰中恢復元氣,東山再起。抗戰後,他率眾進入東北,有「東北王」之稱。建國後,任副國家主席,顯赫一時。但不久,即被批鬥為「高饒反黨集團」的首腦,於獄中自殺身亡而被指為「自絕於人民」。那篇講話,是他在東北時發表的。
那時候讀了,心裏很不服氣。一、為甚麼把「才」放在「德」之前呢?二、為甚麼要排資論輩呢?在革命隊伍裏,「才」比「德」更重要嗎?還計較資格輩份的嗎?
幾乎是五十年過去了,今天回想起來,不可因人廢言,高崗的這三個標準,有一定的道理。
幹部的「幹」字,就是做事。沒有做事的能力,雖然德行比得上唐三藏,提拔了來幹甚麼呢?李逵勇猛而又忠心耿耿,只可衝鋒陷陣,但無將才,讓他掛帥出征,則太危險了。不能沒有「德」,但提拔到某一個職位,更要看他是否有幹得來的「才」。所以,把「才」排在「德」之先,而又不是完全不衡量其「德」,是符合工作和事業的利益的。
「資」,並不是簡單的排資論輩,而是過去的經歷和考驗的紀錄。從何去考核「才」和「德」呢?不能憑空去判斷,更不可是個人的愛惡。從「資」去看「才」和「德」,這是實事求是的。
我在立法會問:林瑞麟過去在律政署有些甚麼表現,亦即有甚麼「資」,使人信服他躐級而升是選賢與能呢?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林煥光,回答不了。
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
胸中海嶽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三) 司徒華
頁 PAGE 1 / NUMPAGES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