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」
續談彭定康在《東方與西方》所引錄的《論語》。
《第六章自由與市場》:「子貢問:『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』子曰:『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』」譯文:「子貢問道:『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?』孔子道:『大概是「恕」罷!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,就不要加給別人。』」
《第七章新世界與舊課題》:「子曰:『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』」「子張曰:『何謂惠而不費?』子曰: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』」譯文:「孔子說:『幾個人一塊走路,其中便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;我選那些優點而學習,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。』」「子張道:『給人民以好處,自己卻無所耗費,這應該怎麼辦呢?』孔子道:『就看人民能得到利益之處因而使他們有利,這也不是給人民好處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嗎?』」
《第八章生財之道》:「席不正不坐。」譯文:「座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,不坐。」
《第九章中國與西方》:「子曰:『非其鬼而祭之,諂也;見義而不為,非勇也。』」譯文:「孔子說:『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,卻去祭祀他,這是獻媚。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,卻袖手旁觀,這是怯懦。』」
《第十章回到未來》:「子曰: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而得之,不處。』」譯文:「孔子說:『發大財,做大官,這是人人所盼望的;不用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,君子不接受。』」
做了一大番文抄公,該來說一說自己的看法。
關於孔子的言行,《論語》可算是最可信翔實的古籍。李光耀先在新加坡倡導儒家思想,董建華在港繼而標榜,似藉此暗示「亞洲價值觀」有異於西方,但他們都不大提及孔子和《論語》。彭定康不懂中文,看的《論語》應是英譯本,亦足見其好學博覽。他引錄《論語》,對李和董,大有「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」之概。看來,所引錄也非「無的放矢」。
例如:「疾固也」;「非其鬼而祭之,諂也」,等——都是帶有感情、有所指向的矛頭。至於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」;「席不正不坐」;「見義而不為,非勇也」;「不以其道而得之,不處」,等——則大有自喻之意。讀了此書的讀者,以為如何?
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
猶吐青絲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二) 司徒華
頁 PAGE 1 / NUMPAGES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