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24 持戒、忍辱和精進

持戒、忍辱和精進

  上回,談了六度波羅蜜的布施;這次,談談持戒、忍辱和精進。

  持戒,就是嚴格遵守佛教的戒律。佛教的戒律多如牛毛,出家人比一般信徒,要遵守的多得多和嚴格得多。持戒,又分止戒和作戒。前者是不做某些事,後者是要去做某些事,如行善,連行善也要作為戒律去遵守。戒律太多太嚴,去遵守便會變得脫離現實生活和羣眾,實在有點礙於大乘的普渡眾生。

  持戒給我的啟示,就是要過樸素的物質生活,進而清心寡慾,摒棄雜念,這樣,才能做一點事,多做一點事,把事做得好一點。有所不為,才能有所為;「不為」,首先應是物質生活的追求。「飽暖思淫慾」,過份的物質生活,是很易養成疏懶怠慢的習性,甚至滋生邪惡的慾念。

  忍辱,不單只要忍受恥辱,還要忍受各種苦難、災害、折磨,包括精神和肉體的痛苦;而且要逆來順受,不生怨恨。這種不問是非根由的一味忍受,真有點「精神鴉片」的味道。

  忍辱給我的啟示,只是在逆境困難中,要能咬得緊牙關,頂得住艱苦,視之為一種考驗鍛鍊,仍不失去信心和希望,看見明天。

  精進,就是勤奮。「精」是勤勞,「進」是向上。我很喜歡那「奮」字,拆開來是「大鳥起於田」,有着精益求精、不斷上進的意思。佛教的精進,本來只是在修善斷惡、消除罪孽上的不懈努力,其實可推廣至所有有志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。能「精」才能「進」,能勤才能不斷向上,才能有較大的貢獻。

  佛理有所謂「四精進」:一是勤於多聞,二是勤於總持,三是勤於樂說,四是勤於正行。其實這四點,對於學習任何理論和知識,都是很有啟發性的。「多聞」,是多認識多了解;「總持」,是全面理解,掌握整體;「樂說」,是樂於去宣傳推廣;「正行」是身體力行,付諸實踐。有此四勤,才可奮進。

  我對精進的體會較深。疏懶怠慢,是甚麼都幹不成的。首先要勤,但還要有不斷求進步之心,時刻自省,總結經驗,否則那勤便只是勞碌而已。

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三日

猶吐青絲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二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