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衣者言
《賣柑者言》,是明朝開國功臣劉基(字伯溫)的名作,這寓言膾炙人口。本文的題目,仿此而擬,「成衣者」為人製衣的裁縫也。這故事,見諸清代的《履園叢話》和《寄園寄所寄》兩書,可見是一時頗為流傳的。
明代嘉靖年間,北京有一位名氣甚大的成衣匠,顧客都是達官貴人。訂製衣服的人,不能單只把尺寸拿來,還須直接會晤,更當面問長問短。雖然麻煩,但所製的衣服,穿著了的人無不稱心合意,別的裁縫都未能如此,所以,其門如市。
有人問他:「別的裁縫匠,只要把尺寸交來便可,你為甚麼有這樣與眾不同的規矩呢?」
他說:「雖然尺寸相同,但經歷和身分不同的人,為其所縫製的衣服,也有所不同的。所以,我必須與顧客直接會晤,問長問短,多一點了解。這樣縫製的衣服,才穿著起來無不滿意,大受歡迎。」
人們不明白,為甚麼經歷和身分不同,為其所縫製的衣服有別?
他解釋說:「比如年輕少壯的人,中了科舉,都有傲慢之氣,走起路來,老是胸膛挺得高高的。為這樣的人縫衣,前面要裁得長些,後面裁得短些。年老才中科舉的人,尤其是那些做官已久而未能高升又即將退休的,難免有點消沉,走起路來,大多曲背哈腰。為這樣的人縫衣,前面便要裁得短些,後面要裁得長些。至於性急的人,衣服要造得略短略窄;性緩的人,衣服要造得略長略寬。這樣,他們穿起來,才會更覺舒服的。」
人們又問:「那麼,你為一般的普通人造衣,又怎樣呢?」
他答道:「我收的價錢很貴,所以,沒有一般的普通人來光顧的。」
這個成衣匠,收費貴而又生意興旺,可見他所說很有道理。
這雖然也是一個寓言,我卻想到了今天的香港,假如也有一個這樣的成衣匠,他為曾蔭權、何鴻燊、曾鈺成、昨天和今天的葉劉淑儀等人,裁縫製衣,又會怎樣與眾不同呢?
二○○九年四月五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八)欄杆拍遍(2010年2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