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34 一字之改

一字之改

盛唐詩人高適,善作邊塞詩,與另一詩人岑參齊名,並稱「高岑」。

高曾任兩浙觀察使。一次,出外巡視,路經杭州清風嶺,一時詩興大發,在一間寺院僧房的壁上,題了一首詩:

絕嶺秋風已自涼,鶴翻松露濕衣裳。

前村月落一江水,僧在翠微竹角房。

寫完了,繼續上路。途中,來到錢塘江,那時正值月落時候。他發覺,月落時潮水是消退的,江水只剩下一半。由此想到,上述所作的七絕的第三句,「前村月落一江水」中的「一」字,是有誤而不符合實況的。於是,在回程時,特地再到那寺院的僧房去,要改寫這字。

但找到曾題在壁上的七絕,那「一」字已被人改了為「半」字。他極為詫異,到底是誰改了的呢?僧房的和尚告訴他:也是一個路過的官員,看見這詩,認為寫得不錯,但「一」字應改作「半」字,便揮筆改了。

後來,高多方打聽,才知道改詩的人是駱賓王。駱的名作,是《討武曌檄》。

元代詩人薩都剌,蒙古族人,詩風豪放清,多寫景物。他曾寫了一聯詩:

地濕厭聞天竺雨,

月明來聽景陽鐘。

這兩句詩,寫了在不同天氣的夜裡,聽到不同的聲音,心中各泛起不同的感情。當時,很受人讚賞,但有一個老人卻不以為然。薩聽到了,特地去拜訪求教。

老人說:上句用了一個「聞」字,下句又用了一個「聽」字,雖然是不同的字,但都是耳朵的感覺。意思有點重複,不工整。

薩覺得這批評很有道理,連忙請教,應怎樣改?

老人說:唐人詩句中,不是有「林下老僧來看雨」的句子嗎?把上句的「聞」字,改為「看」字便很好。「看」是用眼,「聞」是用耳,這樣的對偶便工整得多。而且,這「雨」只是細雨,難聽得雨聲。在細雨中觀看迷濛景色,別有感受。

薩聽了,立即施禮,拜謝這「一字之師」。

二○○八年八月十一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七)一寸春心(2009年1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