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詩三百首》不選李賀
約四十年前,入讀文商夜學院,寫了一首七律《述懷》,呈蘇曾懿老師乞教。他的評語是:「風格似李賀,少壯不宜學」。大抵是針對尾聯:「馬閬風華漸落,高丘躑躅有孤魂」(典出自《離騷》:「朝吾將濟於白水兮,登閬風而馬。忽反顧以流涕兮,哀高丘之無女」)。李賀(790-816)短壽,僅享年二十六,所以,以此規勸。幸而此評語,沒有成為語讖,我一直活到今天來了。
毛澤東的七律《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》,第七句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以及在發動反右時引用的「黑雲壓城城欲摧」,各出自李賀的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和《雁門太守行》。看來,毛是喜愛和熟讀李賀的詩的。
魯迅也愛讀李賀詩。現存他手書古代詩文贈給朋友的,共二十餘幅,其中有四幅寫的是李賀詩,比任何古代作家都多。這四幅是:《感諷五首(其三)》、《南園十三首(其七 )》、《綠章封事》(節錄其中兩句)、《開愁歌》。
李賀字長吉,唐宗室鄭王之後,但已沒落。其父名「晉肅」,「晉」字與進士的「進」字同音,因避諱而不能舉進士,只做過小官,一生不得志。少有詩名,出外,常有一家僮驅驢隨後,背一大布袋,他有所見所聞所感,即作詩投入袋中。回家取出,再修訂,投入另一布袋;除大醉或弔喪,大都如此。
他的詩富想像力,立意新奇,構思精巧,用辭瑰麗,在當時或後世,足與名家並列。
《唐詩三百首》的編選水平很不錯,所收錄的詩人很廣泛,各種流派都有,各種體裁完備,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,可說是全部唐詩的縮影。所以,書成後一直流傳。各種版本所收篇數不同,有321、317或310首的。但奇怪的是,李賀竟然一首也沒有。我不明白其故,不能不替李賀叫屈!
多年前,我在《明報‧三言堂》專欄寫過一篇《〈琵琶行〉與〈箜篌引〉》(見拙作結集三《胸中海嶽》),比較白居易與李賀對樂聲的不同描寫手法,一是寫實的現實主義,一是浪漫的唯美主義。此外,似乎再沒有談過李賀的詩。現在,要在以後來談一談了。
二○○七年十二月三十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六)青山不老(2008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