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 也不要去試探別人

也不要去試探別人

佛教禪宗史書《五燈會元》中的一個公案,很有名而又最難參破。語譯如下:

從前有一個信佛的老太婆,供養庵裡的一個和尚,已經二十年了。平時,讓一個十六歲的少女,去送飯和侍奉。一天,她為了考驗和尚的道行,吩咐侍女這樣這樣。侍女去到庵裡,一反常態,把和尚緊緊擁抱,說:「我們何不趁這機會……你以為如何?」和尚連忙把她推開,說:「我已出家多年,就像冬天高山岩石上的枯木一樣,沒有一絲兒暖氣。姑娘,請你自重,回去罷!」

侍女回去,向老太婆稟告了。老太婆一聽,大怒,罵道:「二十年來,我白白供養了一個俗漢!」說罷,去庵裡把和尚趕走,還放一把火,把這庵燒燬了。

這公案,到此戛然而止。似乎叫人去參悟的是:老太婆與和尚,到底誰對誰錯?

按佛教的清規和常理來說,分明做得對的是和尚,否則是犯了淫戒。但為甚麼這麼顯淺的事,也列為公案,叫人去思考呢?而且,從述的語氣來看,又似乎那老太婆是理直氣壯的。那道理何在呢?

有人說:和尚可任由侍女擁抱,但仍然其心不動而毫無綺念,才足以證明他的道行高深。何必說「枯木倚寒岩,三冬無暖氣」呢?是不是其心也動,只是懾於戒律而已?或是更甚的,心已動而力不足呢?老太婆罵他「俗漢」,是對的,因為他還有「俗念」。

有人說:一個公案,可能有許多個答案,或是一個答案也沒有。不事事尋求答案,不分誰是誰非,就是平常心。這個公案,就是叫你不要事事深究去尋求唯一的正確的答案。這即是說:不把這個公案,看作一個公案。

學者張中行,對佛學素有研究,在《禪外說禪》一書中,就這公案說:「很難辦,所以很難講清楚。」

有人來問我的意見。作為一個非佛教徒,只覺得佛理很有智慧,往往又玄之又玄,悟性不高便從不去深究,但卻願意以《聖經》的一句去回答:「不叫我們遇見試探」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自己也不要去試探別人。

二○○七年十一月三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六)青山不老(2008年7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