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盧」溝無草
今年(零七年),是抗日戰爭的七十周年。談到這件歷史大事,總不能不提及盧溝橋。不少人把這「盧」字寫錯,寫多了一個草花頭,寫作「蘆」。本文題目《「盧」溝無草》,並不是說,這河是寸草不生之地,而是應作「盧」而不是「蘆」。
一個很明顯的例證,是樹立在橋頭的一塊高高的石碑,寫著「盧溝曉月」四個大字,常在照片中可見。這是乾隆題寫的,皇帝寫錯了字,不會沒有人提醒他,更不會歷時二百多年,仍保留在那裡,讓他一直出醜。
一些人把字寫錯了,大抵以為河邊長有蘆葦,而不知「盧」字是黑色的意思。成語「呼盧喝雉」,是指賭博時擲骰的喧嚷,「盧」和「雉」是骰子的兩種顏色,呼喝著擲出自己企求的。這「盧」便是骰子的黑色點數。
年輕時,唱過一首抗日歌曲《盧溝對答》,歌詞是一問一答的。那首句是:「永定河,為甚麼叫盧溝?」那答句是:「永定河,水混叫盧溝。」原來永定河,俗稱盧溝,因為河水混濁,濁得近黑色,所以有此俗稱。
日本軍國主義者,對我國早已大有侵略野心。甲午戰爭後,又與袁世凱秘密簽訂《廿一條件》。三一年,更佔領東三省,當時國共內戰,毫無抵抗。三六年,西安事件後,國共和解合作;翌年爆發盧構橋事件,便掀起全面抗戰。
另有一字,也很容易寫錯。漢代文學家揚雄,口吃不能劇談,卻博學深思,以文章名世,尤其長於作賦。他姓「揚」,而不是「楊」,從「手」而不是「木」。現在,姓「楊」的人多,卻少見姓「揚」的,因此很容易寫錯了「楊」。為甚麼現在已少見姓「揚」的呢?我不知道,是被取代了,還是絕後了呢?
戰國初期哲學家楊朱,有「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」的言論而知名。但在古籍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韓非子》中,記述他的事跡時,尊稱他為「陽子」。這「陽」字,從阜(斧頭邊)而不是從「木」。但直呼其名時,則稱之為楊朱,把「陽」換了「楊」。我淺陋,不明其究竟。因漢字簡化,我看見過多位來自國內的人的名片,姓「鍾」錯印為「鐘」。
二○○七年九月七日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六)青山不老(2008年7月初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