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 「大音希聲」
「大音希聲」
月前,本港萬人集會,齊聲朗誦老子的《道德經》,據云,破了健力士的世界紀錄。
我由此想起了《道德經》中的一句:「大音希(稀)聲」(最響亮的聲音是聽不見的)。參與了朗誦的人,記得曾出自自己口中的這一句嗎?了解其含義嗎?這樣的活動,是否與其含義相悖呢?朗誦後,回到家裡,想一想,相信會對《道德經》有深入一點的了解。其他一些關於老子和《道德經》的常識,也不妨知道。
《道德經》亦稱《老子》,以作者為書名。老子的事,散見先秦古籍,西漢司馬遷經蒐集歸納,寫了《史記‧老莊申韓列傳》,其中談及老子的,也不過四百多字。姓李,名耳,字聃。他為甚麼不被稱為李子,如孔子、孟子、墨子、莊子等人一樣,卻稱為老子呢?
有兩種說法。一、春秋二百四十年間,無人姓李,「李」與「老」古音相同,本姓「老」,後轉化為「李」。二、「老」是尊稱,「老子」即老先生也,他比孔子年長,孔子稱他做老先生,故有「老子」之名。
他是春秋時楚國人,做過周朝的守藏吏,即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,孔子曾向他問禮。因看見周室日漸衰微,騎青牛西出函谷關,歸隱去了,不知所終。一說活到百二歲,一說活到二百歲。出關時,關長尹喜叫他留下教誨,他便寫下了《道德經》。
道教始創於東漢的張道陵,奉老子為教祖,以《道德經》為經典,這已是約六百年後的事了。老子與道教,在思想上或有相通之處,但在實際上卻沒有甚麼具體關係。
《道德經》充滿智慧,但「玄之又玄」,要有社會經驗,才較易讀懂。
魯迅曾說:「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……以此讀史,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。」
他還寫了《故事新編‧出關》,對老子和孔子,有很形象的描述。雖然有點「油滑」,卻很有趣,細味則可聽出弦外之音。沒有《道德經》那麼難懂,何妨一讀。
二○○七年五月十九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