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 一句英詩的三種中譯

一句英詩的三種中譯

《譯事餘墨》(蘇福忠著‧三聯書店),作者從事翻譯編輯三十多年,在審稿中蒐集得很多典型的例句,選出其中幾十個,加以評述,結集出版此書。知識與趣味,兼而有之,我已長期不接觸英語,讀了也得益和讀得有趣。

舉例之一,是英詩人丁尼生(Alfred Tennyson, 1809-1892)的《Break, Break, Break》,列出三種中譯,互相對比,並作品評。這詩是詩人悼念亡友之作。這亡友本是漁家子弟,與詩人在劍橋同窗,並已與詩人的妹妹訂婚。二十二歲在異地猝然逝世,詩人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構思,九年後才寫出這首詩。因為亡友是漁家子弟,詩以大海和海邊的峭壁危岩為背景。

《Break, Break, Break》,不但是題目,也是全詩的首句,「Break」字在詩中出現六次,可見是作者感情的焦點。篇幅所限,我未能詳談全詩的三種中譯,只談這一句,亦即題目。

第一種,譯者飛白,譯作:「沖激,沖激,沖激」。把「Break」譯作「沖激」,不用「擊」而用「激」,譯者的用意是,以之去襯托詩中對波濤拍岸激起浪花的描寫;同時,也以之去渲染作者悼念亡友的心中激情。「沖激」的譯法,是完全脫離了原作的字面意思的。

第二種,譯者何杰功,譯作:「嘩啦,嘩啦,嘩啦」。「嘩啦」是形聲詞,是波濤拍岸所發出的聲音。雖然也配合詩中對海浪的描寫,但把「Break」當作形聲詞去譯,是否差距太大呢?而且,「嘩啦」一般都是形容喧鬧的噪音,與詩中的悲情,不大調和融合。

第三種,譯者賀祥麟,譯作:「破碎了,破碎了,破碎了」。把「Break」譯作「破碎」,不但在中英文字面上的意思,完全合,而且,與詩中海浪碰擊崖岩破碎了的景象,也很相配;更好的是,與作者的心破碎了的悲情,非常一致。

這一句英詩的三種中譯,我以為第三種譯得最好。假如把全詩的原作和三種中譯,都拿來讀一讀,互相比較,就更易品評了。

嚴復主張翻譯的三個標準:「信、達、雅」。你若用這三個標準去衡量,這一句英詩的三種中譯,結論是否也與我一樣呢?

二○○六年十月九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