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 古詩的格律
古詩的格律
這古詩,是指近體詩(絕律)以外的舊詩。五古七古是古詩的主流,我只簡略介紹其格律。古詩的格律,比絕律寬,只是寬而已,並不是完全沒有,還是有一定的格律的。
句數。不限多少句,有多有少,但偶數為多。
字數。五古以五字一句為主,但也偶有雜入七字的。七古以七字一句為主,但雜入三至十一字的都有。最典型的是李白的七古《蜀道難》:「噫吁!危乎高哉!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!蠶叢與魚鳧,開國何茫然!……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?」這些句子,用於篇首最常見,篇末次之,中間又次之,對變化詩的旋律很有作用。
用韻。絕律只能用本韻,古詩則可用鄰韻。哪些是本韻或可通用的鄰韻,要查韻書。
押韻。有一種七古,句句押韻,稱為柏梁體,如杜甫的《飲中八仙歌》。可以換韻,不限次數、句數、平仄。篇首和篇末,或在換韻時的首兩句,押韻很常見;通常是隔句押韻。
以不入律為宜。所謂「入律」,就是句中字的平仄與絕律相同。絕律如平仄不合,稱為「句」,要「救」去補救。但古詩卻完全相反,要與絕律的平仄不相同,雖然可偶然有一兩句「入律」,但要盡量避免而不能多。
不避「孤平」。所謂「孤平」,就是在句中不計韻腳,只有一個平聲字。這是絕律的大忌,但古詩沒有這樣的禁限。
不避「三平調」。所謂「三平調」,或稱「三平落腳」,就是在句子中最後的三個字都是平聲。這也是絕律的大忌,但古詩卻不拘。
不計「對」和「黏」。在絕律中,出句和下一句對句同一位置的字,必須平仄相反,稱為「對」;出句與上一句對句同一位置的字,必須平仄相同,稱為「黏」。古詩完全不計較上下句的「對」和「黏」,隨便得多。
對偶可有可無,但不宜多。律詩的第三四句、五六句,是必須對偶的,不但要字面對仗,還要平仄相對。古詩可有對偶,但不求字面對仗工整和平仄相對。但不宜多,因為這樣會失去了古詩的拙樸。
掛一漏萬,會有說漏了的。這樣的格律,不是比絕律寬得多嗎?因而更講究內容、氣勢和意境。
二○○六年七月二十三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