吸血蝙蝠和野馬
在非洲草原,有一種蝙蝠,體型極小,長著鋒利的牙齒和尖尖的嘴,以吸食其他野獸的血過活。牠總喜歡選擇身軀碩大的野獸,作為吸血的對象,除了因為龐然巨物在夜間容易發現找到,而且可吸食的血也多得多。
一些野獸被吸了血,雖然也有一點一時的痛癢,但卻無大礙。只是野馬,吸血蝙蝠是牠們的天敵;被吸過血的野馬,往往死掉。
動物學家們覺得很奇怪:蝙蝠的口液沒有毒素,不會吸血時把毒素注入野獸體內,而且吸去的血不多,為甚麼其他野獸不至於死去,偏偏只有野馬不能抵受呢?
他們作了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,終於發現了秘密。當蝙蝠要吸食野馬的血時,先飛落在野馬的腿上,用鋒利的牙齒咬破了,然後用尖尖的嘴插進體內去吸血。野馬過份敏感和暴躁,一被咬便大叫、亂跳、狂奔,用盡辦法想擺脫趕走蝙蝠。但蝙蝠狠狠咬住,死不放鬆,繼續一口一口地去吸。野馬擺脫趕走不了蝙蝠,一直不停地大叫、亂跳、狂奔。
蝙蝠吃飽了,然後飛去。但野馬仍感到腿上傷口的痛癢,不知道蝙蝠已經飛走,仍然大叫、亂跳、狂奔。傷口的血,因此不斷流出,流出比蝙蝠吸去的血多得多。野馬流血止不住,流血過多而死去。牠不是死於蝙蝠的吸血,而是死於自己的過份敏感和暴躁。
有一些人,很像這樣的野馬。他們受到了欺騙、凌辱、打擊、損害等等,的確是創傷,但這些並不是很大的致命的創傷。本來是會忘記或癒合的,還更會得到經驗教訓,可避免再受創傷。致命的反而是,這些創傷留下了永不消失的陰影,重重壓在心上,成為了揮之不去的另一種創傷,癒合不了,不斷地繼續地流血。最極端的是,因而自毀,或一蹶不振,從此失去生命的光彩。不那麼嚴重的,也有一段頗長時間的消沉。
人該比那些野馬聰明理智一點罷?別人的幫助、開解、勸導、鼓勵,固然需要,但更重要的是自療。如魯迅所說:(大意)像一匹受傷的野獸,獨自躲入草叢,舐乾血,養傷而癒合,創傷留下的疤痕,撫摸之若有花紋。若花紋般去撫摸疤痕,就是不忘經驗教訓。
二○○六年七月十四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