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 斷身有術的蜥蜴
斷身有術的蜥蜴
「壯士斷臂」這成語,原應是「壯士解腕」,見《三國志‧魏書‧陳泰傳》:「古人有言,蝮蛇螫手,壯士解其腕。」「解」:分割也。給毒蛇咬傷了手部,為免毒性蔓延,能當機立斷的勇者,便把手腕砍掉。大抵「解腕」沒有「斷臂」那麼悲烈,流傳中這兩個字便改了。
「斷身」當然比「斷臂」更悲烈了。蜥蜴為了自救,往往斷其身。但大自然賜給牠,比人類大得多的靈活性,看來又並不怎樣地「悲」。
每條蜥蜴的尾巴,有六個尾椎結節,每個結節之間,由括約肌相連。如遇到需要時,牠猛然收縮身體,易碎的括約肌斷裂,結節與結節分開,尾巴就甩下來。要甩掉多少個結節,不是胡亂來的,而是根據面對的情況而定。
比如,看見一個人走近來,牠知道無意傷害,便只迅速逃跑,走遠,鑽進草叢或樹葉裡。
倘若遇到一隻小鳥的攻擊,牠知道小鳥飛得快,難於逃脫,於是便甩掉尾巴的最後一節。那斷了的尾巴也會爬行,牠便向其相反的方向爬行,讓小鳥去追逐那尾巴,卻放過了牠。有時,那尾巴並沒有被吃掉,牠會找回來,自己吃了,因為已無法再把尾巴接上。
倘若被一隻貓捉住了,牠知道貓的胃口大,不會滿足只吃掉牠的尾巴的一節,便付出最大的犧牲,把六節尾巴都甩掉,讓貓去吃,只求保留著有生命的身體得以逃生。
蜥蜴斷身而甩掉了尾巴,保留得有著生命的身體,尾巴能夠重新長出來。年輕力壯的,新的尾巴長得很快;年老力衰的,長得很慢,愈老愈長得慢。有些太老的,長不出完整六節的尾巴,只再生一節,而且在與身體連接處,分叉長出來,成為一隻形狀很怪的蜥蜴。
大自然不但賜給蜥蜴斷身的靈活性,還給予智慧。牠憑著智慧,體察處境,充分利用了這靈活性,不作過大的無謂的犧牲。
人類「斷臂」或「解腕」,是不能再生的了,是一種永久性的犧牲。當機立斷的勇者,為了不至因小失大,是可嘉的。但是否也可向蜥蜴學習其智慧,如果只須「斷指」時,不去作過大的犧牲呢?現在醫學昌明,甚或有去毒之藥,不可亂去「斷臂」或「解腕」。
二○○六年六月二十三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