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02 「苦膽調和的酒」

「苦膽調和的酒」

耶穌在十字架上,將要被釘殺,《聖經》上有這樣的記載:

「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,給耶穌喝。他嘗了,就不肯喝。」(《馬太福音‧第27章34節》)

另一處,略有不同。「他們……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,他卻不受。」(《馬可福音‧第15章22、23節》)

不同的是:一是「苦膽調和的酒」,一是「沒藥調和的酒」;一是「他嘗了,就不肯喝」,一是「他卻不受」,沒有說是否嘗過。這都是無關宏旨的。「沒藥」是一種藥,不是沒有藥的意思,大抵有如苦膽,調在酒喝了,有麻痹作用,可減少痛苦。《箴言‧第31章6、7節》說:「可以把濃酒給將亡的人喝,把清酒給苦心的人喝。讓他喝了,就忘記他的貧窮,不再記念他的苦楚。」調和了苦膽或沒藥,作用更大罷?

古羅馬行刑,把罪人釘死在十字架之前,按例給喝一杯苦膽或沒藥調和的酒,這是極殘酷中所施捨的一點假慈悲。

也許耶穌嘗了一嘗,才發覺是調和了苦膽的酒,便不喝;也許沒藥的味濃,不用嘗也嗅到了,於是「不受」。這一點,不用深究,總之,祂沒有喝。這兩段《聖經》,很多人都熟識,但有沒有想過,祂為甚麼不喝呢?

魯迅在《野草‧復仇(二)》,作了這樣的描述:「他沒有喝那用沒藥調和的酒,要分明玩味以色列人怎樣對付他們的神之子,而且較永久地悲憫他們的前途,然而仇恨他們的現在。/路人都辱罵他,祭司長和文士也戲弄他,和他同釘的兩個強盜也譏誚他。/……四面都是敵意,可悲憫的,可咒詛的。/他在手足的痛楚中,玩味可憫的人們的釘殺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詛的人們要釘殺神之子,而神之子要被釘殺了的歡喜。突然間,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,他即沉酣於大歡喜和大悲憫中。/他腹部波動了,悲憫和咒詛的痛楚的波。/遍地都黑暗了。」

喝了那酒,感覺不那麼敏銳,神智不那麼清醒,這樣,那碎骨的大痛楚,就不會那麼深透心髓,連那些辱罵、戲弄、譏誚等等,也都聽不見了。祂不喝那酒,就是要親歷深深感受那大痛楚,清楚地聽到那些辱罵、戲弄、譏誚等等。這樣,祂才更深刻地領會得,人世間的痛楚、苦難、醜惡、罪過、可悲憫和可咒詛、神為甚麼差遣祂到人世間來。

不迴避,不願減輕,去直面、正視、親歷,才能夠感受、領會、認識得更深入的。何況,神曾說:耶穌來到人世間,是要替人們受過呢?祂承受的,是所有人們的痛楚、苦難和罪惡啊!怎能迴避?怎願減輕?

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,也會遇上困難、挫折、痛楚、悲哀、不幸和苦難的,也要以同樣的精神,去直面、正視、親歷,去克服戰勝。在這過程中,你會得到深入的感受、領會、認識,成長起來,成熟起來。何況迴避和減輕,有時是無能的。

二○○五年九月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