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華紀念網站

067 「驚弓之鳥」

「驚弓之鳥」

  

  這是一個很常用的成語,含義不深:比喻受過驚的人,再遇到類似的情時,就會惶恐不安。但知道其出處的人不多,更少人從其表面的含義,領會得其中深入得多的寓意。

  成語的典故,出自《戰國策》。戰國時候,秦國強大而有狼虎的侵略野心,威脅著六國的安全。六國決定採用「合縱」的策略,結成聯盟,共同抗秦。

  趙國派了使者魏加,去和楚國的春申君相量,推選誰擔任抗秦聯軍的主將。春申君建議讓臨武君擔任,魏加沒有作聲,只是搖頭嘆息。春知道魏不同意,追問是甚麼原因?魏沒有直接回答,先講了一個故事:

  從前,魏國有一個箭術高明的射手,名叫更羸。一天,他和魏王一起在涼台下散步。這時,恰巧有幾隻大雁,在天上飛過,更對魏王說:大王,我只要拉起弓,不用發箭,也能把飛鳥射下來,你相信嗎?魏王說:你的箭法,竟然能高明到這樣的地步?

  好一會,又有一隻大雁從東邊飛來。更把弓弦拉緊,沒有搭上箭,弓弦一放,發出「咚」的一聲巨響,那隻大雁果然應聲從天空墜了下來。魏王大吃一驚,說道:想不到,你真的有這樣絕妙的箭術呀!

  更收起弓箭,拾了地上死了的大雁,獻給魏王看,說:大王,其實我的箭術並沒有超人的本領,只不過這隻大雁是已經受了傷的。你有沒有留意到,牠飛得慢,叫聲悲哀呢?飛得慢,因為傷口疼痛;叫聲悲哀,因為已經離群很久。牠驚魂未定,突然又聽到弓弦的響聲,為了逃命,就拚命高飛,用力過猛,剛剛癒合的傷口又裂開,因而墜地死了。

  故事說完,魏把話鋒一轉,回到抗秦聯軍主將人選的話題來,說:臨武君剛剛和秦軍交鋒過,吃了敗仗。現在,他如再遇上秦軍,必定猶有餘悸,會好像那隻受過傷的大雁一樣。怎能讓他擔任主將,去統領抗秦聯軍呢?

  春申君聽了魏加這一番話,有所領悟,點了點頭,同意魏的意見。

  「驚弓之鳥」,這成語的表面意思很顯淺,但我所說,其中深入得多的寓意,是甚麼呢?大家不妨舉一反三地去想想。我是這樣地,從那典故的故事,想開去的。

  受過創傷,所得到的經驗教訓,是深刻而又寶貴的。但若要從這創傷去汲取經驗教訓,必須痛定思痛去反思,使創傷在肉體和精神上都癒合過來,然後再出發。否則,創傷只是表面上癒合,尤其是精神上沒有從總結經驗教訓中,得到恢復甚至更堅實,就貿然又起行。那麼,就很容易變成「驚弓之鳥」,更不堪打擊。

  養傷時不可離群,創傷初癒也不可離群。在群體中,得到慰安、鼓勵和協助,創傷較易癒合;初癒之後,也應自知仍須在群體中而不致「悲哀」。群體更須注意受過創傷的同伴,予以照顧。

 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二日